【摘 要】
:
大多数真菌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等许多保健功效,因此,真菌多糖的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白灵菇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白灵菇多糖(Pleurotus nebrodensis polysaccharides,PNPS)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抗肿瘤和调节肠道微生物等生理功效,是一种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功能因子。本文以白灵菇为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白灵菇多糖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多数真菌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等许多保健功效,因此,真菌多糖的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白灵菇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白灵菇多糖(Pleurotus nebrodensis polysaccharides,PNPS)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抗肿瘤和调节肠道微生物等生理功效,是一种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功能因子。本文以白灵菇为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白灵菇多糖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结构进行了深入探讨,也对白灵菇多糖体外酵解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用水提醇沉方法,从白灵菇子实体中纯化出了 1个多糖组分(PNPS),其分子量为5012 kDa。理化性质分析可知,白灵菇多糖含量为97.20±1.80 wt%,蛋白质含量为2±0.04 wt%,糖醛酸含量为4±0.077 wt%,单糖组成分析表明,PNPS主要含有葡萄糖(89.22±5.70 mol%),而甘露糖(5.60±0.74 mol%)和半乳糖(5.18±0.33 mol%)较少,三种单糖摩尔比为18:1:1。红外光谱分析得知,其糖环形式为吡喃环。根据连锁模式分析(甲基化分析),PNPS主要由4-β-D-Glcp(58.90mol%)组成,其他残基包括α-D-Glcp(14.7 mol%)、6-α-D-Galp(4.0mol%)、3,6-α-D-Manp(5.0 mol%)、3-β-D-Glcp(10.1 mol%)和 4,6-α-D-Glcp(7.4 mol%)。结合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波谱的结果,推测出PNPS的一级结构是以1,4-β-D-Glcp,1,6-α-D-Galp,1,3,6-α-D-Manp 和 1,4,6-α-D-Glcp 为主链;在 α-D-Manp 的 O-3 位上有分支,与T-α-D-Glcp 相连;在 1,4,6-α-D-Glcp 的 O-6 位上又有一个分支,与 1,3-β-D-Glcp和T-α-D-Glcp 相连。采用猪结肠消化物对PNPS进行体外发酵,结果显示,发酵72 h后,PNPS组与菊粉组的短链脂肪酸总产量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发酵48h后,PNPS组生成的短链脂肪酸产量达到了最高,生成的短链脂肪酸主要为乙酸,其次是丙酸和丁酸,乙酸浓度由 5.04±1.75 mmol/L 增加到 50.30±1.82 mmol/L,丙酸浓度由 2.26±0.27 mmol/L 增加到 9.29±2.39 mmol/L,丁酸浓度由 1.43±0.17 mmol/L 增加到 8.33±2.02 mmol/L,总 SCFA 由 13.93±2.26 mmol/L 提高到 74.63±6.54 mmol/L;pH 值从 6.95降至4.70。72 h后,总糖含量由5.81±0.87 mg/L降至0.23±0.065 mg/L,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到其分子量是降低的。
其他文献
脱苦是苦杏仁加工过程中的必经工序,苦杏仁行业所用传统脱苦方法,存在耗时长、能耗高的缺点。本文重点研究β-葡萄糖苷酶对苦杏仁脱苦过程的影响。在浸泡脱苦的基础上,用Mg2+激活β-葡萄糖苷酶,探讨β-葡萄糖苷酶对苦杏仁苦味去除的影响机制,并深入研究其反应机理。将脱苦后杏仁应用于杏仁乳研究口感风味的变化。以苦杏仁苷含量及β-葡萄糖苷酶活力为指标,对浸泡时间、温度和p H三个条件进行实验,发现β-葡萄糖苷
人参、西洋参和三七作为重要的天然产物,在食品和药品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具有复杂多样的药理活性,但也具有生长周期长、产量较低等缺点。本研究以实验室组培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西洋参(Panax quiquefolium L.)和三七(Panax notoginseng F.H.Chen)作为研究对象,以栽培人参属植物作为参照进行了主要活性化学成分及抗疲劳活性的研究。主
本试验以新疆阿克苏红旗坡五分场果园糖心苹果为试验材料,通过采前喷施不同次数(采前20 d和10 d喷洒2次、采前10 d喷洒1次)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3)(25 mg/L、50 mg/L、75 mg/L、100 mg/L)处理,研究GA3处理对糖心苹果采后贮藏条件下的外观品质、内在品质、细胞组织超微结构和糖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采前喷施2次GA3处理较喷施1次GA3相比,能够更好
杂环胺是一类由N、H、O组成的伯胺类化合物,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在高温加工期间由肌酸、肌酸酐、己糖和游离氨基酸等前体物质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人体消化吸收代谢等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与DNA加合组合成新的物质,可引发多种器官组织肿瘤化。其毒性可以达到多环芳烃类物质的10到100倍,因此在各种食品中都对杂环胺含量进行了严格限制。目前检测杂环胺的方法有很多,如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酶联免疫分析法等一系列检测方法。
牛奶中β-乳球蛋白与羽扇豆中Lup an1均为食品中的常见人体过敏原,且与成年人相比,婴幼儿对其更易致敏,对部分严重过敏者会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为保障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建立一种基于量子点-核酸适配体-氧化石墨烯的荧光检测法,实现了对β-乳球蛋白和羽扇豆Lup an1两种过敏原的快速定量分析检测。优化后的最佳实验条件为:量子点与适配体的孵育时
引起采后果蔬腐烂的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酸性和碱性病原真菌。其中,酸性病原真菌占据采后真菌病害的主体,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酸性病原真菌能在其生长、侵染过程中分泌有机酸,酸化环境和寄主组织,激活其毒性因子,并抑制果皮组织防御反应。目前,在众多被研究的可能替代化学杀菌剂的方法中,利用拮抗微生物,特别是拮抗酵母抑制采后果实病害的生物防治技术是当前国内外最为关注的新型采后病害控制方法之一。拮抗酵母菌对低温、高
乳蛋白主要由80%的酪蛋白(casein,CN)和20%的乳清蛋白(whey protein)组成。酪蛋白包括αs1-酪蛋白、αs2-酪蛋白、β-酪蛋白、κ-酪蛋白4类,其中,β-酪蛋白占比为36%左右。β-酪蛋白中,氨基酸序列不同使β-酪蛋白存在多种变体,如A1,A2,B,C等。其中A1、A2两种变体在β-酪蛋白中最常见,这两种β-酪蛋白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功能特性。本实验以A1、A2两种β-酪蛋白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同样是全民关注的焦点,新冠病毒的爆发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已经有多次报导指出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此外食源性病毒污染事件频发等等,这不仅表明一定条件下病毒具有在环境中持续存在的能力,还预示了食品安全领域病毒控制的重要性,我们评估了臭氧、次氯酸钠和表面活性剂灭活3种替代病毒的效果,旨在为食品领域的病毒控制提供思路。本试验对3种替代病毒
燕麦是一种营养均衡的优质杂粮,其蛋白质含量较高,但由于谷蛋白的分子量小且不具有粘弹性,因此燕麦在加工过程中不易形成类似面筋网络一样的结构,限制了燕麦的加工性。传统的燕麦制品,如燕麦粒和燕麦片等产品形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开发种类多元的燕麦食品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为了提高燕麦的加工性,本文在对燕麦粉物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酶处理对燕麦粉进行改性,研究酶处理条件对燕麦粉加工特性的影响,并优化了
葱、姜、蒜是具有辛辣感的香辛料,在中式烹调中通常用于炝锅。近年来,对葱、姜、蒜挥发性成分的研究有较高的热度,而对于三者在中式烹调炝锅中的应用研究甚少,尤其混合后的风味物质变化规律及反应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葱、姜、蒜为原料,通过模拟炝锅工序对其混合复配的7种体系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多种检测和分析方法探究这一过程中风味变化的机理。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