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是始终贯穿于银行经营发展进程的主线,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成效直接决定银行的业绩表现,甚至关乎银行生存发展的命运。然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软化一直是困扰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陈年痼疾,大量不良贷款包袱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步履维艰。在国有商业银行实现股份制改革、确立起新的产权架构、获得新的发展契机的关键时刻,探求切合国有商业银行长远利益、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势力的崭新的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架构将有助于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稳健和可持续的增长,有助于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体系、降低风险暴露和提升资信实力。本文主旨就是通过分析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历史与现实问题,探讨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如何构建更为有效、更为精确的贷款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为此,本文收集较为详实的历史资料,广泛参考和择要引鉴了相关理论文献和研究成果,同时也进行了一部分案例分析与研究,所有的努力将在文中有所体现。正文希望提供关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较为全面的观察视野,并致力于勾勒清晰的沿革路线和遵循严密的论证逻辑,为此,本文分为三部分进行论述:首先本文梳理概括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历史沿革状况,提供有关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问题的基础信息,简要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庞大不良贷款和畸高不良贷款比率的历史成因,探讨了近几年以来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改革举措与成效,以清晰说明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改革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轨迹,为进一步论证奠立事实根基和案例基础。1999年以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具有“双高”、“两低”(即高不良贷款余额,高不良贷款率;低收息率,低拨备覆盖率)的典型特征。导致贷款信用风险累积增长有内外两重原因:外部因素是体制性因素,过去20多年的改革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相当长时期内政策性职能与商业银行职能重叠交叉;内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