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西欧中古传统社会的经济模式一直有多种看法。布罗代尔认为西欧传统社会有两种经济模式:一种是面对面的直接市场交换为主的经济形式;另一种则是以大交易所为主。前一种经济交易与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相关,完全受市场法则制约;后一种经济交易则是受控于少数的大商人集团利益,市场法则不能完全发挥作用。西欧近代经济的兴起,源于后一种经济模式取得压倒性优势,形成一种得到国家保护的大商业经济。与之相反,卡尔·波兰尼则认为,西欧传统社会的商业市场交换并非以牟利为主,而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体的集体利益与安全,使所有的社会成员不至于生活匮乏,市场交换是嵌入在社会结构之中的。西欧近代经济中的市场机制则是一种“脱嵌”状态,个人参与市场交易完全是为了牟取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脱嵌”的市场,给近代西欧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只有英国通过社会立法和传统社会组织的自我保护,比较好地解决了市场“脱嵌”带来的危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汤普森在对近代早期英国粮食市场骚乱现象进行研究后发现,英国直到近代早期依旧保持着肇始于中古时代的道德经济,认为道德经济不同于现代市场经济模式,其交易目的不是为了牟利,而是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需求。在中古时期英国的市场交换中,对所有社会成员的道德关怀始终放在第一位。本文试图借鉴波兰尼的市场理论,以及汤普森的研究方式,在对中古英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组织、法律、文化诸方面分析研讨的基础上,考察中古英国城市中那种重集体利益、保护贫弱优先的道德经济趋向,认为这种道德趋向与所处时代农本经济的基本品质,与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传统都具有密切相关性,并且受到国家、城市、行会、教会等社会机构或组织以各种方式和不同途径的维护,而且中古城市的道德经济对近代城市工商业的兴起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章,在评述布罗代尔和波兰尼两种市场理论,以及前工业化社会道德经济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古城市工商经济具有道德趋向性问题。第二章,考察中古英国的经济大背景,分析农本经济的内在特点,指出中古农本经济有一种重视集体利益,保护弱小的道德趋向,而城市工商业是依附于农本经济而生的,其经济活动本身带有相同的道德趋向。第三章,探讨中古英国道德经济的传统因素。指出日耳曼人的社会习俗,构成中古英国道德经济的小传统,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则是中古道德经济趋向的大传统;认为中古西欧的宗教文化价值取向是重义轻利,经济上重农抑商,文化层面上要求城市经济保持一种道德趋向。第四章,通过中古英国的王国法令和城市法令的分析研究,指出这些涉及城市经济活动的法令带有强烈的道德约束的内容,无论其立法主旨还是司法过程,都有把城市经济引向道德目的的趋向。第五章,探讨行会与城市工商经济活动中道德趋向的关系。工商行会是中古城市内最重要的经济社会组织,本章通过对英国城市行会法规的研究分析,认为行会法规中体现着一种强烈的道德关怀。行会法规中那些关于限制竞争、强调共同一致的规定,正是经济的道德趋向的表现。行会经济活动有着明显的道德趋向。行会文化是一种传统的重义轻利型文化。第六章,探讨基督教会与城市工商经济的道德趋向之间的关系。教会是中古欧洲社会重要的社会组织,本章通过对教会组织、宗教活动、教会经济思想等方面的考察,认为教会对中古英国城市工商业活动有着广泛的影响和约束力,对维护和保持城市经济的道德趋向起有特别作用。结语,在对全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探讨中古英国城市经济的道德趋向与近代英国城市经济兴起之间的内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