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世界范围看,各个国家在本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普遍遇到了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由于国家发展计划所需,各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从山东省的实际情况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显著的区位优势与国家的优惠政策,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出现持续高增长态势,由此造成省内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日趋加大,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随之拉开差距,并且这一趋势长期维持扩大态势。2009年4月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同志按临山东考察,明确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要求,随后山东省积极响应主席号召,开始大力推进蓝色经济区的相关建设,对鲁东沿海地市的经济拉动作用显著,而鲁中和鲁西地区由于没有得到相关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经济增长相对缓慢。长期以来,鲁东地区凭借沿海区位优势,经济发展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区域间的经济不平衡发展趋于常态。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无疑加剧了这种不平衡,使内陆和沿海地市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越来越大,急需研究制定蓝色经济区建设及海洋产业相关政策,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成果的基础上,首先科学界定了蓝色经济区的相关概念,并系统阐述了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形成了以区域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为基础的理论基础。其次,对山东省蓝色经济建设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做了系统的分析,首先梳理了山东省区域发展现状,定量测算了山东省临海陆域、近海陆域及远海陆域三大区域的发展情况及蓝色经济区内外的发展差距,结果显示,山东省绝对地区差异逐年加大,但总体扩大趋势减缓,各地市间相对差距逐年缩小,2009年是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转折点,蓝色经济区建设加速了山东半岛临海陆域经济的发展,进而使得近海与远海陆域的经济发展相对减缓,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再次,本文立足蓝色经济区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作用,从效应分析、作用途径、作用过程三个方面阐述了蓝色经济区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在分析作用过程时引入网络拓扑模型,分析表明,“蓝色经济区-外围区域”关系网络中的关系及其变化影响着“蓝色经济区-外围区域”关系网络的构成与发展,而“蓝色经济区-外围区域”关系网络通过供求关系的支配与协调,因此,对“蓝色经济区-外围区域”网络系统的研究要在关注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存在于要素间具有特定功能静态关联和动态的互动。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山东省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动态均衡模型,从几何角度与代数角度分别分析了山东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平衡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实证分析了山东省17个地市的Kenrel动态演进路径和转移矩阵的深层次因素探究,结果显示,山东省各地市的产业发展是向上的、前进的,第一产业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趋于协调发展,与前文基尼系数与泰尔系数所反映的状况相同,第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有多极分化的现象,然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山东半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