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认知语言学诞生以来,学界对隐喻和转喻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等、不平衡特点。本研究正是基于此背景之下萌发、提出并展开的。本研究的对象是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隐喻与转喻层面关系问题,且本研究最终目的是深入探讨与之密切关联的两个核心问题,即:1)同为人类认知基本方式的隐喻和转喻孰更为基本?2)二者之间的连续体关系与相互作用关系如何?本研究在方法论上最大的特色是将自然科学之研究方法与精神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相结合。具体而言,主要采用三种方法。1)数学建模法;2)观察实验法;3)多语种语料例证法。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主要有:1)再次提出并从全新角度支持前人学者提出的“转喻比隐喻更为基本”这一学术观点。2)从数理逻辑思维角度对隐喻、转喻进行函数模型构建,并提出概念转喻认知的直线指向性与概念隐喻认知的曲线合成性。3)从意义生成角度提出隐喻和转喻的区分新标准。4)对现有的转喻分类进行了重新思考,提出了等价转喻分类。5)通过多语种语料证明概念转喻在人类最基本概念认知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6)通过实验观察,提出在儿童语言能力尚未形成或极度有限的阶段内,概念转喻认知能力比概念隐喻认知能力自然形成的更早,且儿童在概念转喻认知过程中凸显体验哲学之三大核心思想理论。7)从语言哲学角度审视转喻、隐喻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转喻和隐喻的循环连续体关系。本研究与之前相关研究相比,创新凸显在以下两方面。第一,理论创新。本研究在肯定并支持前人研究的观点上尝试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并从跨学科,多角度,新视野来提供证据支持。第二,方法创新。本研究完全有别于前人的研究方法,将自然科学之研究方法与精神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相结合是本研究在方法论上最大的特色与创新。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1)本研究是理论性研究,且直接涉及语言学、数学、哲学三个领域,这就对研究者本人的理论素养有很高的要求。本人学识有限,尚不能够在此三界之间游刃有余,这也势必会影响到本研究的深度。2)理论与实例的融合还不够到位,理论的构建还不够系统化;所提观点、语料与试验观察是否客观、科学,依然尚需各种证据和时间的检验。3)本研究侧重定性分析,缺少定量分析研究,大型语料库的方法未能采用;观察实验的客观性、科学性也有待改进。4)理想化单模态下的研究。5)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如何得到实际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切只有留待后续发掘了。本研究未来展望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为深入、更为全面的提升和探索。1)研究者自身应始终不断地提高专业理论素养,特别是在跨学科、跨领域方面上;2)从单模态走向多模态;3)基于大型语料库的隐喻、转喻层面及认知规律研究;4)转喻的使用特点探究,特别是针对儿童认知的研究;概念转喻在语言习得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转喻思维促进外语学习;概念转喻的直线指向性对翻译的影响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