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互联网+”概念深入各个领域,健康学界的专家开始关注互联网使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WHO提出提高国民健康素养是提升健康水平的前提。近年来,越来越多领域的学者着手研究互联网与健康素养的关系。由于健康素养包含范围宽广,学者们采用衡量的指标有所差异,实证检验结果并不统一,其中一些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个体健康素养有正向效应,一些研究指出互联网使用对个体健康素养有负向效应,还有一些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互联网+”概念深入各个领域,健康学界的专家开始关注互联网使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WHO提出提高国民健康素养是提升健康水平的前提。近年来,越来越多领域的学者着手研究互联网与健康素养的关系。由于健康素养包含范围宽广,学者们采用衡量的指标有所差异,实证检验结果并不统一,其中一些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个体健康素养有正向效应,一些研究指出互联网使用对个体健康素养有负向效应,还有一些研究表明互联网使用对个体健康素养没有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一下几个问题:(1)使用互联网技术是否可以提升个体健康素养水平;(2)使用互联网人群中进行健康信息搜寻可能提升个体健康素养水平;(3)互联网使用者是将搜寻健康信息作为中间机制提升个体的健康素养;(4)使用互联网提升健康信息素养水平可能存在城乡差异,农村人群健康素养提升水平要高于城镇人群;(5)使用互联网时长对提升个体健康素养水平可能有“拐点”的存在。目前,国内外学界大多采用膳食知识指标或饮食结构来衡量个体健康素养水平,采用对互联网信息重要程度评价指标来衡量互联网使用情况。本文借鉴国内外文献,为了更好地展现我国国民使用互联网与个体健康素养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公开调查项目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公开数据(CHNS),选取个体膳食知识态度作为健康素养的代理变量为因变量,选取使用互联网、使用互联网搜寻健康信息和每日互联网使用时长作为自变量,在控制相关特征因素后,采用描述性统计对个变量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有序Logist模型对互联网使用与健康素养主要变量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采用分位数回归对互联网使用时长与健康素养关系进行全面刻画,研究我国国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使用互联网对健康素养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1)使用互联网与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影响系数较大;(2)使用互联网样本人群中,利用互联网搜寻健康信息与提升健康素养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3)互联网使用者提升健康素养的中间机制是利用互联网搜寻健康信息;(4)互联网使用与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存在城乡差异,虽然使用互联网能够提升所有人群的健康素养水平,但是农村样本人群的边际健康素养提升水平要高于城市样本人群;(5)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浏览时长对健康素养的影响呈现倒u型,表明确实有“拐点”的存在,“拐点”为实证结果的50%和80%分位数上,在“拐点”出现之前,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浏览时间越长越有助于个体健康素养水平提升,一旦利用时长超出50%“拐点”对健康素养提升无作用,当超过了80%“拐点”对健康素养具有反向促进作用。同时,本文建立Probit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滞后一期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与实证结果相一致,体现了本文回归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几个建议:(1)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坚持健康教育要进到乡村,健康教育要进到学校,健康教育要进到家庭,要打造群众身边以及群众喜欢的健康教育的基地,要培养基层健康教育骨干力量,积极响应国家健康战略,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融入社会万策。(2)加强健康信息甄别,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互联网的覆盖面积,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环境,提高健康信息的可得性,加强对健康信息监管,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在获取健康信息过程中甄选真实、可靠的健康信息。健康素养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之一,提升公民健康素养不仅对公民个体的健康有提升作用,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互联网时代,信息计算已经深入各个领域,“互联网+健康”行业正在蓬勃发展,公民健康素养水平是提升个体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互联网进行健康信息搜寻提升公民健康素养是最为经济与便捷的方法之一。因此,本文提倡大力发展“互联网+健康”行业,科学使用互联网健康信息,以提升公民健康素养。
其他文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纵向政府间财政关系经历不同阶段的调整,但地方政府财政困境仍未从根本上实现有效治理。纵向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不规范实施有损地方政府积极性,存在转移支付资金上升、而地方政府自身财力逐渐下降的现象。横向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差异较大,导致财政和公共资源分布不均,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激烈的政府性竞争致使政府行为异化与偏离,滋生寻租、腐败等影响地方政府治理效率和政府形象的恶性问题。地方政府财政困境
旅游业正日益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优势和先导产业。作为构成一国经济体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经济越来越被视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有效引擎。尤其是在新兴经济体国家,旅游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近年来旅游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令人困扰的新问题——旅游环境污染,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和不断扩张的旅游消费成为环境污染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其中旅游空气污染日益成为公众高度关注的焦点。传统惯性思维认为,旅游业是一种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中国高铁作为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拉动经济发展的重任,随着高铁建设的推进,铁路网络化结构基本成型。当前,高端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发展潜力大等特点逐渐成为现代产业转型的重要引擎,其发展得益于快速流动连接的面对面交易,而高铁能够缩短时空距离、扩大市场范围和加快要素整合,提高了高端服务业面对面交易的机会,有利于高端服务业在高铁网络辐射范围内集聚或外溢,从而带来高端
作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之举,“放管服”改革旨在通过厘清政府与市场主体边界,增强内生动力,助推高质量发展,回应时代之需、人民之需。实践证明,“放管服”改革无论在激发市场活力还是提升治理能力亦或是回应群众期待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成绩的取得自然离不开各级地方政府在执行“放管服”改革时的主动创新,但也暴露出少数部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在实践中把“放管服”变为“管卡压”,与改革初衷格格不入。为什么在中
腐败是全球政治生态的主要破坏者,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个地方。腐败作为撼动社会基础的核心力量,极易产生社会问题和导致社会动荡。腐败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问题。党中央通过对国内外政治形势的精确研判,将腐败列为党的建设中最具有威胁性的问题之一,同时将其与国家政治高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近百年的反腐败实践,中国特色反腐败道路逐渐形成。党中央依据新时期形势提出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是中国特色
当前我国各领域的改革已进入深水期、攻坚期,改革难度越来越大,急需广大干部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去大胆探索、勇于尝试,破解改革发展的难题。但一些干部产生了一味求稳的心态,凡事不求有功,只求无过,不作为、慢作为甚至乱作为。为了让广大干部放下思想包袱,积极主动、担当作为,容错纠错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国务院于2016、2017、2018及2019年连续四年将“容错”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区分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按照要求,2016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为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方向。经济发达镇作为乡镇在经济社会领域发展的“领头雁”,深化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创新摸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
作为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核心和基础的经济发达镇扩权改革,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公共治理方式,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改革要求的具体落实。经济发达镇扩权改革通过拓展经济发达镇政府的法定行动空间、充实各项治理资源,能够有效提升经济发达镇政府的治理能力,促进当地发展,为今后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累可复制、可推
政策扩散作为一种重要的政策过程理论,自创立以来就广泛受到学者的关注与检验。在联邦制国家中,由于各州可以较为自主的决定是否采纳某项政策,因此有很多政策扩散的例子。但是在单一制国家中,政策“试点”或“一刀切”的展开使得地方政府主动选择是否采纳某项政策的权力较小。因此在中国对政策扩散的研究并不多。但是地方官员的异地调任却为研究“政策扩散”提供了条件。此外,地方官员作为地方政治的代理人,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传统市场监管机构改革,易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怪圈。在组建“大监管”部门的现实背景下,如何理顺、优化监管工作流程从而避免机构重叠、职责交叉的问题,实现由“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的转变,走出“有改革无变革”“有变化无发展”的改革窘境是本文尝试解决的问题。借助于流程再造分析理论与方法,对大市场监管部门进行诊断和剖析、理清改革困境及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监管改革的经验,就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