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疏离是当前我国残疾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它不仅影响残疾人生活质量,降低幸福感,还会诱发残疾人情绪、行为、认知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目前,国内有关残疾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心理测评或心理干预等理论分析上,缺乏针对残疾人社会疏离问题的系统性研究。近年来,国外研究者开始关注歧视知觉对残疾人心理的影响作用,发现歧视知觉会导致残疾人出现社交回避、焦虑等问题,然而由于研究指标单一,同样未能对残疾人社会疏离的成因作出解释。另外,大量证据表明低自尊等特殊群体均存在负性注意偏向特点,而残疾人普遍存在较低的自尊,由此我们推测,残疾人可能对外界的社交信息存在特殊的注意加工特点,进而导致其出现社会疏离。因此,本研究拟采用测量学手段考察残疾人社会疏离特点,探讨歧视知觉与社会疏离的关系,并运用心理实验技术对残疾人的注意加工特点进行考察,揭示导致残疾人社会疏离的内在发生机制。研究一通过问卷调查法,在了解残疾人歧视知觉与社会疏离特点的基础上,探讨歧视知觉与社会疏离的关系,并分析自尊在歧视知觉与社会疏离关系间的作用。结果表明:(1)在社交焦虑和孤独感上,女性残疾人显著高于男性,先天残疾人显著高于后天残疾,在社交回避、社交焦虑、孤独感上,未婚残疾人显著高于已婚残疾人;(2)先天残疾人的歧视知觉显著高于后天残疾人,未婚残疾人的歧视知觉显著高于已婚残疾人;(3)歧视知觉不仅对残疾人社会疏离有直接的影响,并且通过降低残疾人自尊间接的对社会疏离产生影响;(4)自尊在歧视知觉与社交回避关系间起调节作用,即高的自尊水平可以有效缓解歧视知觉对社交回避的负面影响,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研究二通过实验法,分别从社交反馈言语线索和社交反馈情绪线索两个角度出发,以社交词语(拒绝,接纳,中性)和情绪面孔图片(愤怒、快乐、中性)为实验材料,采用“情绪Stroop任务”和“同中选异任务”实验范式,探讨残疾人对不同类型社交反馈信息的注意加工特点。结果发现:(1)残疾人对社交拒绝词的颜色命名反应时显著长于正常人,即残疾人对负性社交反馈言语刺激存在注意偏向;(2)残疾人对愤怒面孔的检测时间显著快于正常人,而相反,正常人对快乐面孔的检测时间显著快于残疾人,即残疾人对消极社交反馈情绪刺激更加敏感,而正常人则对积极社交反馈情绪刺激更加敏感;(3)残疾人与正常人均并不存在对消极社交反馈情绪刺激的注意解脱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