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系统下《寂静的春天》生态话语分析

来源 :信阳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fy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话语分析主要是基于分析者特定的生态哲学观,以功能导向的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研究语言的使用对人类、其他有机体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目前生态话语分析主要是通过批评的视角来揭示各类话语中隐藏的与生态不和谐的理念,而对揭示语篇中的话语如何传达出与生态和谐的理念鲜少涉及。此外,国内外对《寂静的春天》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态度的研究还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将对小说《寂静的春天》中的部分章节进行生态话语分析,并尝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小说《寂静的春天》中及物性系统是如何分布的?(2)话语生态特征和生态意识是如何通过语言的及物性系统来表征的?(3)小说《寂静的春天》蕴含了怎样的生态哲学思想?本研究以何伟等修改的系统功能语法及物性系统为基础,对参与者角色稍加细化,然后结合斯提比的生态哲学观,并渗透中国传统关于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观整合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观,得出以“描写-解释-评估-影响”为范式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此从功能和生态两个角度,利用UAM语料库工具,对小说《寂静的春天》进行生态话语分析,主要分析小说及物性系统的参与者角色和过程类型,进而揭示和评价话语传达出来的生态导向以及对人们行为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从分布特征上看,小说《寂静的春天》涉及五种及物性过程,包括动作、关系、心理、交流和存在过程。其中,动作和关系过程为其主要过程。这些及物性过程的分布特征表明小说主要侧重于描写动植物和人类的行为,呈现动植物之间、人与动植物之间、人与自然的关系;小说中的参与者角色主要有人外生命体、人类、物理性参与者以及与化学控制相关事件。其中人外生命体占比最高,其次是人类和与化学控制相关事件。这些参与者角色的分布特征表明小说特别关注人外生命体的行为、关系和处境,关注化学药物对人类以及动植物带来的巨大伤害。其次,从生态特征上看,小说主要呈现了四种人类参与者角色,包括生态保护者、生态依赖者、生态破坏者和生态受害者;当人外生命体充当参与者角色时,小说主要将其作为动作过程中的施事、心理过程中的意愿者等,表明小说特别关注动植物的行为活动、动植物之间的生存依赖关系等;当物理性参与者充当参与者角色时,小说主要将其作为动作过程中的施事和受事,以及关系过程中标记,表明小说特别关注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当与化学控制相关的事件充当参与者角色时,小说主要将其作为动作过程中的施事以及关系过程中的价值,表明小说特别关注化学杀虫剂对动植物与人类的伤害。就过程类型而言,主要涉及五种及物性过程。在动作和关系过程中,人外生命体占比最高,表明小说特别关注动植物的行为以及动植物之间的生存依赖关系;在心理过程和交流过程中,人类占比最高,说明小说特别关注人类对动植物的认知和态度;在存在过程中,与化学控制相关事件占比最高,说明小说通过突出化学药剂的危害,呼吁人们停止过度使用和滥用杀虫剂。然后,综合上述及物性分析,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观,所选章节的话语可以分为生态有益性、生态中性和生态破坏性话语。生态有益性话语鼓励人们关注人外生命体的行为、生命和价值等。生态中性话语客观地描述了自然世界的现象、化学药品的属性和危害等。生态破坏性话语传达出了对生态有害的信息。最后,及物性系统的语言表征也揭示出了小说《寂静的春天》所传达的五种生态哲学思想:要关注人外生命体的行为和价值;要重视人外生命体之间、人类与人外生命体之间以及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生存依赖关系;要意识到人外生命体栖息地的破坏;要停止过度使用和滥用化学药剂;要采用生态方法和遵循自然规律。
其他文献
针对语文教学存在课型混淆、精读精讲过多、学生读书过少、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得不到落实等问题,统编版教材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进办法,力图对此进行纠正。其中,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板块方面,它主要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编排多层次的助学系统的方式。然而,面对新教材、新变化、新要求,语文教师是否能真正做到深入研读教材,是否能对教读、自读两种不同课型进行准确定位并科学施教,是否能
加速度是物理学中力学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学物理教育中的重要知识点,但同时加速度概念本身也较为抽象,在物理学领域一度曾被誉为是“最难建构概念”。高中阶段的物理学科教学当中回避不了加速度的概念学习,对于教学工作而言,高中阶段学生的物理学科知识学习,需要建立起分阶段、分层次的认知途径,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加速度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学习进阶理论作为现阶段教育理论的热点理论,其旨在借助模型建构的方式,针对某一个
信息化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加速推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自1869年门捷列夫以经验和实验数据为依据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以来,人们从实验或经验出发,运用化学符号系统表征化学知识,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与多学科交叉渗透,如今化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成为现代社会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化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数学概念是反映一类客观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而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也是由数学概念构成的。正是由于数学概念的这些特点,使很多数学教师更重视概念在应用过程中的作用,而忽视了概念本质的教学,导致许多学生虽能解题,但不明白其内涵。初中数学中数与代数的相关内容一直占据着很大比重,地位十分重要,是学会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教师只有设计契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才能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
课程标准确定了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有许多途径和方法。从生物学与自然学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出发,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需要让学生在生物学情境中活学活用,领悟学科本质。创设教学情境是达成这一要求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教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而且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基于此,
安全是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不可超越的先决条件。保障学生在参与学校体育活动时的安全,是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信阳市辖区初中学校体育安全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信阳市辖区初中学校体育安全事故发生率相对较高,其受到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体育活动的项目、体育场地和器材及中招体育考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信阳市辖
自2008年起,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第一高级中学郑钢校长带领着教改团队到杜郎口中学、郑州102中、金山中学、山东茺州一中等多个学校实地考察,学习成功的教学模式,扎根一线教学,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最终构建了一套高效民主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循环灵动大课堂”。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提升素质教育,音乐鉴赏课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艺术修养。但是在高中阶段学校为了升学率,不重视音乐学科,
我国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首次提出对数感的学习要求,经历十年的探索和研究,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再次明确了数感在数学课程中的地位,数感成为数学课程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同时,数感也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因此,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对数感的研究是提高数学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数感内涵的六个维度,并以此为框架选编测
教科书是知识的重要载体,师生教学的主要依据,重要的教育教学构成要素。教师的教科书使用水平关乎课程实施质量、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成效。目前,教科书的研究者多为教科书的编写者与使用者,研究视角多集中于教科书的编制、出版与发行等,而关于教师教科书使用方面的研究相对偏少,聚焦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使用水平研究的则更少。鉴于此,本文基于教师教科书的使用视角,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与座谈访谈等,对小学语文教师的
1991年9月~1993年3月我们在门诊中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0例。疗效满意。临床资料本组10例患者中,男9例,女1例;年龄37~64岁,平均46.2岁。病程14天~12年,平均2.4年。均符合1981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血清尿酸全部高于正常。X线拍片检查,3例有骨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缺损,1例有肾结石阴影。10例均为急性发作期,有关节红肿热痛。侵犯第一跖趾关节6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