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研究——基于吉林省农户样本的分析

来源 :吉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ry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农业是一种利用高耗能来换取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增长模式,化学农业的鼎盛危害了生态环境,土壤板结、酸化、地力下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经济及技术弱点不断显露,农药化肥施用过量导致土地、水和农产品残留物质超标;同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数量型转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和量同时提出要求。为此,国家提倡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实现农业由粗放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八五”规划中提出“绿色食品”的理念,绿色农产品日益成为消费者和生产者追逐的目标,绿色农业发展和绿色农产品生产有望成为跨越因资源和环境危机而导致的增长极限限制的有效途径,因此,绿色农产品生产的转型和推进是新时期高品质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实现“全域型绿色农业”,逐步解决农业困境。
  吉林省范围内绿色农产品生产优势明显,具备常规农业向绿色农业过渡的条件,以吉林省农户为调查样本,在样本域内存在绿色农产品数量少,规模小,增速缓,且农户参与绿色农产品转型生产程度低、退出转型频率高的问题,由此以转型经济学研究范式为指导建立“动因-条件-转型过程-效益评价”作为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行为的分析框架,分析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现状、动因和初始条件,以可测量的内外动因要素指标为依据,采纳灰色局势决策分析法对农户生产行为的最优模式进行效果测度,明确绿色农产品生产模式的最优效果测度,结合绿色农产品生产的特点优化农户转型生产决策行为模型,同时采用分层抽样调查和COX模型分析样本域内的农户生产实践中转型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采用AHP-FCE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农户转型前后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将转型前后的综合效益双重比较,分别为剔除补贴要素的效益比较和不同转型阶段的效益比较。研究发现转型初期(3年转换期内)的经济效益是农户转型规模、速度和稳定生产的关键,政府补贴和扶持政策对农户转型后的综合效益提升作用明显,为探索推进农户生产转型的有效路径,从而提高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农户参与度,为政府的供给侧改革如何在促进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方面制定有效的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补充建议,以便有限的政府资源发挥最大的配置作用。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研究以国内绿色农产品生产现状为基础,从吉林省范围内选取常规农户和绿色生产农户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将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现状同全国横向比较,同时比较二者的优势,采用统计描述法分析农产品供需市场呈现的主要矛盾,农产品消费需求结构和消费理念发生重大转变导致绿色农产品消费供需市场呈现出两大矛盾:第一、农产品消费需求结构和消费理念重大转变导致现阶段农产品供需市场的矛盾已经从需求快速增长和供应总量不足的矛盾逐渐转化为多样化高品质农产品与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第二、健康绿色消费需求增长同绿色农产品供给价格和质量之间的矛盾。从理论意义上肯定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模式转型的积极意义,而从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实际情况来看,转型升级的土地和农户数量仍相对较低,以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情况作为参照,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并未充分发挥其自然资源的优势,其转型升级的规模和速度尚不理想。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小、农户总体数量少、转型速度缓慢,且农户退出转型的频率和比例较高。
  2.以农户行为改变理论为依据,设可测量的内部要素指标和外部要素指标为决策目标,采用灰色局势决策模型对农户生产行为的最优模式进行效果测度,测度结果分别明确了绿色农产品生产行为的最优测度效果。从行决策结果和列决策结果,从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分析结果来看,均显示绿色农产品生产是农户生产决策的最佳选择,而结合吉林省农户从事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户生产规模和转型速度均不理想,与效果测度的结果不完全匹配,因此,农户生产决策行为及转型进程还取决于转型具备的初始条件。
  3.根据转型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以速水佑次郎提出的农业发展的三要素为依据建立政府、市场和农户的研究框架,发现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具备相对有利的转型初始条件。从生产者市场来看,基础条件比较完善、主体数量充足且规模经营适度,配套设施条件相对完备,从农田灌溉到水利设施以及通电通讯和交通等方面都能够良好的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进展迅速,为农业转型提供便利条件;从政府支持政策角度来看,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加大,覆盖面逐渐增加,为实现转型拓宽了道路;而消费者市场比较复杂,消费决策影响因素较多,本文采用走访调研和因子分析法提取和分析影响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发现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信任度提升空间大;绿色农产品的预期消费潜力巨大;有待增加购买渠道并提高绿色农产品购买便利度。从生产者角度来看,影响消费者购买绿色农产品的四组要素中三个要素即:性价比因子、安全性因子和消费者认知因子均可通过生产者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因此,推进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是关键,它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产品质量追溯机制建立的基础。
  4.以农户行为理论研究为基础,从农户个体层面和农业生产体制层面分析农户生产转型决策的过程,结合农户生产转型决策的特点优化农户从事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决策模型,发现成本收益为导向的经济要素是农户转型决策的关键,而农户转型生产实践的COX比例风险模型中判断其影响因素时,经济要素并非显著性因素。从理论层面分析成本收益的关系是转型的基本要素: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农户对某项生产活动是否可行的衡量标准是成本收益的关系,农户个体决策行为的集合最终导致农户整体生产模式的转型,本文以宋圭武的农户生产决策模型为依据探讨绿色农产品生产决策评估过程,采用成本最小法或是收益最大法确定农户生产决策行为,将宋圭武的农户生产决策模型优化为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决策行为研究模型;从农业生产体制层面看,农业生产的转型属于渐进式的局部转型,在不同的生产制度下农户的生产决策行为受扶持政策的影响较大,有利于降低农户经营成本的扶持政策可以增加农户在绿色农产品生产中的参与度。农户对成本收益的衡量标准和预期结果差异性较大,实际生产中农户对自然条件的评估多为不确定的情况,因此,结合实践分析农户生产决策过程中各要素的影响,通过构建COX比例风险模型保留5组有效变量,主要影响因素为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农业生产中信息的可获得性、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程度、生产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认证难易程度、农户的风险意识与抗风险能力,而农户生产决策理论中与成本收益相关的经济要素在农户转型实际生产中却并无显著性,这取决于农户的特殊性和生产过程的差异性,转型后已趋于稳定的农户基本为企业或政府支持型农户,抗风险能力、转型技术支持、供销信息获取力较强,因此,成本收益关系明显,此类农户平均单位成本明显优于单位收益,而未转型农户基于单纯的市场价格考虑,由此表现出在样本域内的农户决策行为研究中经济要素并无显著性。
  5.通过农户转型的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发现:转型初期(即3年期内)的经济效益是实现全域性转型的关键。农户生产转型后的绩效可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维度衡量,本文以此建立普通农产品生产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后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对农户生产行为转型的绩效进行初步评价发现经济效益的提升是提高转型后农户综合效益指标的关键要素,同时,转型初期(即3年期内)的经济效益是农户转型速度和规模的关键,也是农户转型后参与绿色农产品生产的稳定性和退出转型频率高低的关键。本文采用AHP-FCE分析法发现在农户转型初期的3年内,经济效益下降明显,这阻碍了农户参与绿色农产品生产的稳定性,对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和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形成制约,农户在转型前后对绿色农产品经济效益的预期和关注度差异较大,也是农户决定是否继续坚持转型的重要原因,3年期内的农户经济效益对农户转型速度和转型规模具有转折性意义。经济效益的提升是农户转型升级后综合效益提升的关键环节,因此,如何提高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初期的经济效益是推动农户转型规模和速度的重要问题,也是提高农户转型后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与已有的研究成果比较,本文以绿色农业生产为研究背景,采用微观调查和实证研究分析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行为决策问题,常规农业生产向绿色农业生产转型是否能够解决或缓解目前国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面临的两大问题,通过转型经济理论研究视角分析生产转型的条件、过程如何,转型后的绩效评估等问题,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本研究的选题突破以往的研究视角。本文将研究重点定位在对吉林省农户从常规农产品生产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行为决策问题的剖析上,农户转型决策过程及转型绩效综合评价的结论为推进绿色农业发展进行政策制定、合理配置政府资源、选择政策扶持方向提供思路和建议。第二,本文的研究可能丰富转型经济研究的内容。本文以转型经济研究范式为研究框架,从农户的微观角度对农户生产决策行为进行剖析,以速水佑次郎提出的农业发展三要素为参考,结合陈圭武的农户生产决策模型将政府、市场和农户作为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三大参与主体作为研究对象,优化绿色农户转型理论模型,建立农户向绿色农产品生产转型的研究思路:即转型动因——转型初始条件——转型过程——转型绩效评价作为农户生产转型问题研究框架。
其他文献
该文首先介绍风险投资的产生背景,研究它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分析风险投资机制和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然后通过分析风险投资过程中的各种决策因素以及风险因素,综合利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借鉴贝叶斯决策中的主凤概率法,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风险投资项目选择过程中的项目决策问题.接着对项目组合投资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由于风险投资公司评估模型对其经营管理水平进行定量评估.最后,就我国如何发展完善风险投资体系提
学位
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组织结构变革的热潮,这次变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和实践,对传统的组织结构理论提出了挑战.该文通过对国外组织变革的分析和总结,对比国内情况,提出了中国企业组织结构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次变革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环境的变化要求组织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快速反应的能力;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这次变革成为可能.传统的组织结构形式不能适应快速多变的环境;不能适
近十年来,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迅猛,上市品种不断增加,交易量屡创新高。快速发展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为我国农产品现货市场提供了良好的风险管理平台,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者、加工商和经销商等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其中。然而,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波动频繁而剧烈,市场风险凸显,严重影响了风险管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进而对整个农产品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包括期货市场在内
农业部门是伊拉克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但由于农民错误做法和政府政策导致的市场破坏,使得农业部门遭受生产力低效的困扰。小麦是伊拉克最重要的战略作物,因此本文选择小麦作为研究对象。除了以伊拉克为研究对象,本文还研究了中国小麦耕作技术和市场政策,以便对两国进行比较分析。小麦耕作技术的数据是通过采访两个国家的600户家庭收集的,而关于市场价格政策分析的数据来源于两个地区官方机构发布。  本文通过跨部门,采用随
近年来,加强村域生态治理的呼声愈发强烈。抓好村域生态治理,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然而,当前村域生态治理工作基本呈现为政府的包揽式治理,农户们则是观望者众、行动者寡。这一境况既造成了村域生态治理不接地气,也导致治理效果缺乏可持续性。因此,从社会资本视角深入思考与分析农户在生态治理中呈现出高关注度、低参与度的原因,对于破解当前村域生态治理的困境,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学位
生猪对我国古今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确保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对促进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提升人民福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985年,中国生猪市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猪消费结构升级,生猪价格波动剧烈、疫病频发以及供需失衡等问题日益凸显。2007年后,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生猪生产支持政策,以求稳定生猪供给,提升农户福利,促进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那么,生猪补贴
农村贫困治理问题是我国农村工作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贫困治理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数量从1987年的2.5亿降低至2018年的1660万。虽然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但是农村剩余的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依然不容乐观,未脱贫的人口均为深度贫困群体。近年来,国家提出精准扶贫战略,要求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国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全
学位
玉米以其高产性能和较强的适生性,成为我国粮食作物之首。吉林省作为我国玉米种植大省,在种植面积、种植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存在巨大影响。自2008年东北地区(含内蒙东四盟)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以来,进一步提升了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使我国的粮食结构和作物布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但由此也导致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体现出玉米产量、玉米库存量、玉米进口量“三量齐增”,国家财政负担沉重,玉米下游产业
学位
我国是牛肉消费大国,牛肉以其高营养高蛋白等特点备受消费者喜爱。2017年我国牛肉消费量已达800万吨,作为居民日常食用的肉类,牛肉质量安全问题自然备受关注。为了强化对牛肉质量安全的监管,我国逐步完善牛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以无公害认证、绿色认证及有机认证为主的质量认证也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目前牛肉质量认证的具体发展情况等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更新。本文基于质量认证视角,探析当前牛肉消费者对质量
学位
饲用作物能够为草食家畜提供优质的饲草料,从而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的牛羊肉、奶制品,有着节粮、高效、健康的特质。国家正在推行种养一体化,将部分籽实玉米种植转变为青贮、全株利用,提高产能,进一步统筹粮经饲,大力发展饲用作物已是大势所趋。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旱作或雨养农业的主要分布区,饲用作物具有广阔的生态适应性,对季节性干旱也有一定抵抗能力;同时,土壤在多年生饲草覆盖下不易被侵蚀,在一定程度上饲用作物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