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空间形态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师与学生的空间位置分布,它超越了传统教学组织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讲,前者重点关注教师与学生的空间分布,而后者则主要指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方式;从外延看,前者主要包括秧田型、矩型、小组合作型等空间形态,后者则主要包括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道尔顿制等组织形式。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学者们仅仅在教学组织层面看待课堂空间形态问题,认为课堂空间形态作为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其最主要的功能是为教学服务。而从生态心理学的角度讲,课堂空间形态不仅涉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更涉及学生的情绪体验、自我评价、班级和学校认同等方面的问题。本研究就将探讨教室的物理环境——课堂空间形态与学生的心理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包含三个主要研究:研究一,在已有文献和问卷研习的基础上,编制中学生对班级看法的开放问卷。通过对开放问卷的信息分析,初步编制了中学生场所认同问卷,并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的检验,最终形成正式的问卷。研究二,通过问卷法,对扬州市和盐城市两所中学的近四百名中学生的课堂空间形态偏好与场所认同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三,则在研究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学生课堂空间形态偏好与场所认同的关系,同时对影响中学生课堂空间形态偏好的因素进行探究验证。通过上述三个研究,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学生对班级看法的开放问卷为中学生场所认同问卷提供了良好的结构框架;(2)中学生空间形态选择调查问卷包含了20道题目,考察了在不同情境下学生对空间形态的选择倾向。场所认同问卷则包含了16道题目,包含连续性、自我效能感、独特性、自尊四个维度,采用五点计分法,考察中学生对班级的场所认同感;(3)中学生的课堂空间偏好在性别、学业成绩上有显著差异,在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4)中学生场所认同在性别、年级、学业成绩上均有显著差异;(5)课程和教师因素会影响中学生的课堂空间形态选择;(6)课堂空间形态与场所认同有一定关联。不同课堂空间形态下学生的场所认同感有显著差异,秧田形态的中学生场所认同感高于矩型形态的学生。(7)课堂空间形态对中学生的场所认同有一定预测能力。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注重教育体验的连续性。在采用非传统的课堂空间形态时,建议从小学阶段开始,学生从小接触,会更好地习得相适应的学习和交往方式。(2)关注非传统课堂空间形态下学生心理的两极分化。特别是对学困生的教育,要更加关注,在教育过程中多采用鼓励和奖励的方式强化良好的学习行为,注意体会观察学生内心体验的变化。(3)注重统一学生的体验与行为,消除学生“又爱又恨”的矛盾心理,积极解决不同形态所自身固有的缺陷。(4)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认同。尽力保证学生的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