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若干现代汉语的全量/强调义构式为例,研究认知突显的构式表征,即认知突显视角下构式的表征问题,主要探讨作为心智现象的认知突显在构式及其构式化过程中的表现、作用与规律。所讨论的子题包括:1)隐喻、转喻实现中的认知突显因素;2)认知突显的形式凭借与主观调控;3)非典型突显与构式的强调义;4)突显的动态性与构式的分化;5)突显度与构式的主观化;6)近义构式辨析的突显观视角;7)相同构件在不同句位的突显差异。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侧重于理论研究。隐喻和转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现象和思维方式,也是从构式的中心意义向其他意义引申、扩展的重要机制。因此,研究认知突显的构式表征,我们从探讨认知突显在隐喻和转喻运作中的作用开始。本章分别讨论了隐喻和转喻实现中的认知突显因素,还以汉语中由反义方位词参与的周遍义构式为例,分析了隐喻和转喻在构式形成与延伸过程中的作用。第三章以“都1”在构式中的指向识别为例,讨论认知突显的形式凭借和主观调控问题。我们认为,词项在构式中的位置、重音、语符长度、某些特殊的提示词等因素作为突显手段的运用,体现了认知主体对事件和场景突显视角的主观调控,是一种“有动机的突显(prominence that is motivated)”。研究表明,对于含有不止一个可量化对象的“NP1NP2都VP”构式,“都”倾向于选择更加突显的那一个作为指向目标。第四章借助“都2”、“都3”构式强调义的分析,提出非典型突显问题。我们认为,对非典型成员的突显将会导致强调义的产生。本章分别具体探讨了“连XP也/都VP”、“再XP也/都VP”和“都XP了”这三个构式的固化过程,包括它们强调义的形成动因与机制。第五章以“X着呢”和“有+名”构式的分化为例,提出突显的动态性问题。在某个认知框架中,突显目标并非一成不变的指向某一成分或者关系。突显的动态性广泛体现于语法概念和语言结构之中。本章认为,突显的动态性既可以是突显对象的动态变化,也可以是突显背景的动态变化。构式的分化有多种动因,其中突显的动态性是本章所着力探讨的。第六章则从“(NP)才VP”构式看突显度与主观化的关联。我们认为,短时义副词“才”的表义类型与其在全句中的信息突显度相关联。处于前景地位时,“才”表示“比预期时间晚”;处于背景地位时,“才”表示单纯的短时义。前者主观性强,后者客观性强。处于前景位置的“才”容易主观化,处于背景位置的“才”则不易主观化。在此基础上本章提出这样的假设:突显度和语言的主观性相关联。处于前景位置的语言成分容易主观化,处于背景位置的语言成分则不易主观化。第七章为近义构式“满+NP”与“全+NP”的突显比较。研究表明,“满+NP”与“全+NP”存在细微的差别,在动态的语句环境下不宜互换。认知主体如果意欲突显事物的充溢性、个体的数量以及成员之间的同质性,就会选择容器隐喻,形式化为“满+NP”;如果意欲突显事物的完整性、个体分布的范围以及成员之间的异质性,就会选择套件隐喻,形式化为“全+NP”。言说者是主观夸张还是客观实陈,表达式是侧重描述还是侧重指称,这可以反映认知主体的突显对象及相应的隐喻模式。统计表明,“满+NP”倾向于充当修饰语(定语/状语),存在谓语用法;“全+NP”倾向于充当主宾语,未发现谓语用法。这是“满+NP”与“全+NP”不宜互换的形式证明。第八章研究作为构件的量词重叠在不同句位的突显差异。研究表明,认知主体对意象图式不同成分或关系的突显以及构建情景时不同的扫描方式,导致量词重叠的基本义在构式不同句位的动态变化。量词重叠的基本义与句位义之间以及后者相互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别。差别体现了构式的不同句位对作为构件的量词重叠的整合作用,而共性则体现了作为构件的量词重叠对构式整体的语义贡献。这是构式与构件互动的结果。第九章为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