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刺孢霉所产凝乳酶对大豆蛋白的作用研究

来源 :齐鲁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l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色刺孢霉(Quambalaria cyanescens)是从红曲米中分离纯化得的一种凝乳酶(Milk-Clotting Enzyme,MCE)产生菌种,其所产MCE具有优良的凝乳特性,从酶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天冬氨酸蛋白酶(Aspartic Protease,APs),凝乳活力可达610.52 SU/mL;因此,蓝色刺孢霉是一种发展潜力巨大的微生物凝乳酶生产菌种,本研究运用相关技术手段及实验方法探究分离纯化后的蓝色刺孢霉所产MCE对大豆蛋白聚集特性的影响,并研究其诱导形成的豆乳/牛乳混制凝胶的特性,可提高我国大豆资源以及乳品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为我国大豆蛋白产业的精深加工提供理论基础以及科学指导。(1)采用离心、微滤对经培养发酵的蓝色刺孢霉所产MCE进行初步分离,随后利用30kDa、100kDa的pall超滤系统对粗酶液进行富集浓缩,并通过DEAE cellulose 52阴离子交换柱与G-75葡聚糖凝胶柱进行纯化分离,所得MCE凝乳活力达373.7 IMCU/mg,酶活回收率为31.5%,纯化倍数为5.7,经SDS-PAGE验证得其纯度达95%以上。(2)将分离纯化后的MCE与κ-酪蛋白(κ-CN)作用,将酶解产生的肽段通过RPLC-ESI-MS/MS进行N末端测序,结果表明:酶解后的主要肽段为FFSDKIAKYIPIQYVLSRYPSY,FFSDKIAKYIPIQYVLSRYPSYG,FFSDKIAK YIPIQYVLSRYPSYGLN,PTTMARHPHPHLSFMAIPPKKN,经NCBI(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文库搜索比对得到其在κ-酪蛋白上的主要酶切位点为Arg6-Phe7与Tyr28-Gly29,并且对甘氨酸(Gly)、酪氨酸(Tyr)、谷氨酰胺(Gln)具有氨基酸水解偏好性。(3)将分离纯化后的MCE与大豆分离蛋白作用,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度(DH)、及酶解体系的浊度随酶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酶处理导致了大豆分离蛋白的组分及分子量分布的改变,使大豆分离蛋白的亚基解离,将大豆分离蛋白水解为具有较小分子量的组分,并且大豆分离蛋白中的7S组分较与11S组分具有较大的解离度。(4)MCE处理诱导了大豆分离蛋白的聚集行为,聚集过程中大豆分离蛋白的净Zeta电位值下降,并伴随着大豆分离蛋白平均粒径的变化;酶处理还引起了大豆分离蛋白结构特性的变化,导致了大豆分离蛋白热力学性质的改变,作用过程中大豆分离蛋白的总游离巯基含量增加,分子间通过SH/SS转化反应形成了大豆分蛋白部分分子间二硫键;大豆分离蛋白的内源荧光光谱、表面疏水性及圆二色谱结果表明:酶处理导致大豆蛋白分子的相对构象发生改变,蛋白分子内部疏水性基团及疏水性氨基酸暴露,导致了大豆分离蛋白分子表面疏水性的增加,引发了大豆分离蛋白分子间更强烈、更广泛的疏水相互作用;酶处理导致大豆分离蛋白二级结构中具有更高聚集倾向的α螺旋含量的上升,并使其对天然稳定球型构象具有重要作用的β折叠含量下降;结合对大豆分离蛋白聚集过程中作用力的研究,表明蓝色刺孢霉所产MCE处理过程中非共价作用与共价相互作用共同诱导了大豆分离蛋白的聚集行为,其中以疏水相互作用为主的非共价作用力是大豆分离蛋白酶诱导聚集过程的主要驱动力。(5)通过激光共聚焦(LSCM)与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大豆蛋白的聚集过程及聚集体的微观形态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蓝色刺孢霉所产MCE所诱导的大豆蛋白聚集过程中未能产生足够的分子间的共价交联形成连续的三维网状凝胶结构,而是主要通过非共价作用力形成了松散的、不连续、不规则的团状聚集体,并且大豆蛋白聚集程度及聚集体大小随酶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金属离子Ca2+有利于稳定酶的结构,并能加速酶解进程。(6)对蓝色刺孢霉所产MCE诱导的豆乳/牛乳混制凝胶体系相行为和凝胶结构分形分析以及微观结构形态进行了研究,在适宜原料组分配比及凝胶条件下,豆乳/牛乳可形成稳定的、致密的过渡态混合凝胶体系,其微观结构与酶促牛乳凝胶相似;混合凝胶的弹性模量(G’)均大于粘性模量(G’’),表明凝胶的固体特征较与粘性特征占优势,说明凝胶具有良好的线性粘弹性,混合凝胶较与牛乳凝胶具有更高的Df值,说明混制凝胶具有更细腻、更致密的三维网络结构,具有优良的质构。
其他文献
国际上在基于光学体系的量子信息领域已经有了不少成果,利用长程的光学系统产生纠缠态并传输信息已经较为容易。但是,在未来的固态量子计算机内部,短程信息传输交流技术还未
目的:研究醛酮还原酶超家族7A3亚型(AKR7A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1.运用Western-blot、Real-time PCR以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胃癌
德国美因茨大学翻译语言与文化学院的口译研究教授多特·安德烈斯重点关注口译史、战时口译、口译职业伦理、口译教学法等学术领域,其独具特色的跨学科性以及翔实缜密的文本分析饮誉欧洲口译界。本文对安德烈斯教授的主要学术思想展开述评,以《交替传译与笔记研究》与《历史和文学作品中的口译员形象》两篇论著为主,前者从译员回忆录分析入手,结合交传笔记实验,验证笔记在交传过程中的多样意义与功能;后者从历史文本通向文学文
目的c-Jun是转录因子复合物AP-1(activator protein 1,AP-1)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控肿瘤的分化发育以及诱导机体产生炎症反应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细胞内c-Jun蛋白很
近年来,多尺度电磁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多尺度电磁问题是指计算区域不仅包含电大结构,还包含电小结构。时域有限差分(FDTD)算法因适用于处理形状复杂、非均匀介质问题,
【目的】探索鞘氨醇-1-磷酸转运体2(Spinster homolog 2,SPNS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判断SPNS2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检测SPNS2蛋白在133对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切片中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法检测29
第一部分耐氟康唑光滑念珠菌MSH2基因突变分析中文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分离157株光滑念珠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同时探讨临床分离的光滑念珠菌MSH2基因突变与氟康唑耐药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8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从临床标本分离获得的157株光滑念珠菌,并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抗性进行统计。从上述菌株中随机挑取19株氟康唑耐药菌株、15株剂量依赖性敏感(S-DD)菌株以
【研究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患病人数最多的癌症之一,是全球第五致死癌症。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或酒精中毒引起的肝硬化是HCC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次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HCC是多种危险因素导致的多因素疾病,危险因素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黄曲霉素B1的摄入、酗酒、吸烟,以及宿主因素例如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HCC的发展不
背景:肺癌(lung cancer,LC)又称为支气管肺癌,是指原发在支气管粘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这些年来,由于环境和饮食污染日益加重,LC发生率逐年上升,并且呈年轻化趋势,成为严重影
目的本研究选用抗菌谱广且细胞毒性较低的锌作为抗菌剂原料,为进一步提高材料的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通过引入人体必需微量元素钴和天然凹凸棒石,合成凹凸棒石负载锌钴层状双氢氧化物和凹凸棒石负载锌钴层状双氧化物,探究凹凸棒石添加量和锌钴摩尔比对材料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影响,并分析材料的抗菌机理,以期为后期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共沉淀法制备凹凸棒石负载锌钴层状双氢氧化物(APT/ZnCo L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