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作结果补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5261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中动词和形容词均可作动结式的补语,与形容词作结果补语相比,动词作结果补语的现象是比较少见的,但它却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一大重点与难点。本文探讨的是动结式中动词作结果补语的现象,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首先对动词作结果补语进行本体研究,其次对动词作结果补语进行偏误分析,最后为动词作结果补语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教学建议并进行教学设计。本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目的与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然后对前人研究动结式的成果进行整理概括,并阐明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所选用语料的出处。第二章主要是分析讨论动词作结果补语的本体知识。本章首先解释了动结式的内涵与结构、特点,然后以孟琮、郑怀德编写的《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和王砚农、焦群、庞颙所著的《汉语动词-结果补语搭配词典》为考察对象,从中整理出97个可以充当结果补语的动词,并对作结果补语动词的特点进行讨论分析,最后从动词作结果补语的本体知识出发分析讨论动词作结果补语的词义虚化与语义指向以及动词作结果补语的相关句式。第三章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主要语料来源,分析学生习得动词作结果补语的偏误类型与偏误成因。在本章中,笔者通过对收集到的偏误语料进行整理与分类,将学生动词作结果补语的偏误类型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四大类,接着以表格的形式对偏误类型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然后基于偏误数据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将偏误成因归为母语知识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过度泛化、学生个人因素和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四种。第四章首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动词作结果补语的教学提出教学建议,第一点是教师课前要做好全面的教学准备,第二点针对动词作结果补语的教学内容提出具体教学建议,第三点建议汉语教师在进行动词作结果补语教学时注重语言对比,最后一点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提出教学建议后,第四章第二节以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出版的《HSK标准教程2》为参考教材,结合课本中涉及到动词作结果补语的第九课《题太多,我没做完》对动词作结果补语进行了教学设计。第五章为结语部分。主要是总结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论,指出本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其他文献
日本NHK制作的文化类节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也是我们学习语言和鉴赏日本文化的绝佳资料。本次同声传译实践报告的素材是NHK纪录片《美之壶》系列中的《粉引》、《信乐烧》和《茶杯》三集,每一集的时长大约为三十分钟。该纪录片介绍了日本陶瓷的传统工艺,内容涉及到日本的建筑、历史、民俗、工艺美术、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对于拓宽学科知识、增加知识储备有着重要意义。节目中除较多的专业词汇外,还有明显的一词多
翻译不只是简单地将一门语言直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而且要基于特定的文化背景,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使读者无障碍地理解其内容,这种交际活动在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交往之中自始至终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口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形式,因其现场翻译具有即时性强这一显著特点,在人与人以及国与国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顺应对外开放潮流,在政治、经济、文化、人才等各方面积极推进与世界
晋宋之际的陶渊明和谢灵运,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陶渊明归隐田园,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田园作品,被称为田园诗派的“鼻祖”;谢灵运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还开创了山水诗派。从文学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陶谢所创作的诗歌在当时都或多或少的打破了玄言诗的束缚,拨正了误入迷途文学航船的航向。发展到唐代,他们的诗歌风格被王维、孟浩然等人所继承并发展,形成了以反映田园生活、描写山水美景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危害”“损害”和“伤害”三个动词,它们作为一组意义相近的词语,辨析起来难度较大,学习者难以准确掌握其精确意义,更难以准确运用。留学生在这组词的使用过程中更是偏误频出。因此,我们首先将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进一步研究三个动词的本体情况,细致准确地分析其语义、语法功能异同,以期对之后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借鉴。此项研究成果也有助于探究三个词语的辨析与偏误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本文通过对北京
本次翻译实践的内容选自小说《あした死ぬかもしれない自分、そしてあなたたち》(2015年,幻冬舍出版)中前两章的内容。作者是日本小说家山田咏美。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备受家人疼爱的哥哥“澄生”被雷劈死后,家人们经历悲痛又重新振作的故事。2019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了由赵婉宁翻译的中文译本。该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内容,细腻生动的语言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原文的情感以及引人注目的故事情节。因此,翻译时,不仅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优质高产作家,《茶馆》被称为老舍戏剧创作的巅峰,也是中国最伟大的戏剧之一,经过翻译后,《茶馆》由东方舞台走上国际舞台,广受赞誉,并被国外观众称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然而,在老舍这部精彩绝伦的话剧中,时间线跨度极大,人物众多且极富个性,这对译者来说不失为一个挑战,要想译好这部作品,译者既要对当时的中国历史做全面而具体的了解,又要把握好北京方言的表达习惯,同时还要对剧中众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开始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韩国,由于地理位置上与中国接近,以及历史上两国皆推崇儒家文化,韩国十分注重汉语及汉文化的学习。但由于两国的历史历程与环境的不同,两国民众之间的价值观、风俗习惯仍然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无论是对生活在中国的韩国人或是生活在韩国的中国人来说,都引起了很大的困扰,同时对于日益增多的中韩国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藏、英藏、以及俄藏元代黑水城汉文文献的时间词系统。笔者对文献中大量的语言事实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穷尽性地描写了元代黑水城汉文文献中时间词系统的全貌,并将上述文献的时间词系统与同时代其他作品中的时间词系统进行了共时比较,最后针对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属性,对元代黑水城汉文文献中的部分时间词做了教学设计。本文首先根据前代学者对时间词的界定与分类情况,提出上述文献中时间词的界定与划分标准;然后
一、傅-克烷基化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氢可被—R或—COR取代,这类反应是法国化学家傅瑞德尔和美国化学家克拉夫茨发现的,故简称为傅-克反应,可分为傅-克烷基化反应和傅-克酰基化反应。傅-克反应提供了在芳环上引入碳链,增长碳链的方法。这里主要介绍傅-克烷基化反应,其反应机理如图1:
期刊
由于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现代汉语和现代日语之间存在大量汉日同形词。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是针对同形词整体或单组同形词的研究,且多从词义角度进行分类研究。笔者另辟蹊径,以某一词类中的同形词为切入点,集中研究了《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四级副词中的汉日同形词。首先在绪论部分笔者借鉴前人对汉日同形词的定义与分类,对汉日同形词进行明确的界定,并就其分类进行阐述。在此基础处上,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