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现代工业中重要的原材料,石油已经被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其价格波动可沿产业链延伸到国民经济的各个层面,牵动着世界经济的神经。然而,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剧增,并出现了与股票等多个市场价格波动联动效应现象,使得原油价格不确定性成为了一种全球性不确定因素。国际原油市场既有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单一市场并都是基于历史价格数据的研究,缺乏多个市场间溢出效应的系统性研究以及从未来市场预期视角的考察。本文从全球市场视角出发,梳理了国际原油市场对宏观经济、股票、天然气、非能源大宗商品、汇率等各市场不同的信息传导机制,运用了滚动窗口因果检验、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复杂网络分析等较新的计量方法,结合了历史信息和隐含波动率数据包含的市场未来预期的信息,重点评估了2007-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原油市场对天然气、非能源大宗商品以及汇率等市场的影响的经验效果,为国际原油市场的影响及溢出效应提供新的经验证据。 本文发现了以下主要结论:(1)本文第四章以原油和天然气这两个最重要的能源市场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期权市场的隐含波动率数据并运用了最新的滚动窗口VAR模型和一系列因果检验方法,考察了两个市场之间的波动率溢出效应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在2007年以后,天然气市场与原油市场逐渐“脱钩”,在大多数时期原油和天然气市场不存在波动溢出效应;但是在样本中的少部分时期,存在着从原油到天然气市场的显著的单向波动溢出效应,这样的溢出效应可以被一系列带来市场结构性变化的事件或者是对市场有着短期冲击的事件解释。值得注意的是,本章证实了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所包含的信息是非对称的,原油和天然气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更多地被看跌期权所捕获。 (2)本文第五章运用了SVAR模型把原油冲击分解成原油供给冲击、总需求冲击、原油波动冲击、原油价格冲击,研究了从1997年5月到2016年8月期间国际原油市场冲击对中国大宗商品期货指数以及农产品、金属商品、化工商品部门收益率和波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07-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中国商品指数收益率和波动率更多地受到总需求冲击的影响,而金融危机之后,原油市场影响更多地通过中原油市场内部渠道——波动冲击和剩余原油价格冲击传递;原油的隐含波动冲击对中国大宗商品收益率有显著负向影响,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率有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的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原油隐含波动冲击解释中国大宗商品市场收益率和波动率变化大于其它三种原油市场冲击,表明原油隐含波动率包含有对中国大宗商品市场十分重要的信息。 (3)本文第六章节采用Diebold和Yilmaz提出的基于复杂网络的溢出效应指数构建方法,量化评估了2005年8月至2015年11月内原油和六个主要的货币汇率(人民币/美元、加元/美元、欧元/美元、新加坡元/美元、日元/美元)市场间收益和风险的关系。进一步地,本章还利用分块加总的思想,计算出了跨市场溢出效应及跨变量溢出效应,并对所有的溢出效应进行了滚动窗口分析,得到了溢出效应的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结果显示:2005年8月至2015年11月期间,原油与主要货币市场的总体溢出效应程度超过了40%;欧元对原油市场和其他市场处于净溢出效应影响输出的地位,人民币市场对原油市场和其他货币市场都处于净溢出效应影响接收的地位,原油对除人民币外市场都处于净信息影响接收的地位;原油和汇率市场间总体溢出效应有显著的时变特征,并且该特征与一系列重要事件比如08年金融危机、10年欧洲债务危机、12年美国开始量化宽松QE3、14年底美国结束量化宽松有关;人民币对石油的溢出效应在“8.11”汇改之后有显著上升,表明在汇改之后,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正在飞速提升。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得到以下政策启示:我国可以以进一步推进人民币石油期货交易为突破口,争取世界原油市场的定价话语权;国际原油市场不确定性具有全球传染性,我国需要建立新的政策框架防范其系统性风险传染;原油期权隐含波动率冲击为国际原油市场信息传递提供了新的渠道,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制定相关措施防范其风险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