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指标对脑外伤后意识障碍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以及和GCS评分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选取2008年9月—2009年11月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病房收治的外伤所致意识障碍(从浅到重度昏迷)患者,共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最小的患者为17岁,年龄最大的患者为89岁,平均年龄为60.8+2.3岁,其中脑挫裂伤10例,颞叶血肿6例,额叶血肿5例,小脑血肿3例;硬膜外血肿4例,硬膜下血肿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6例,丘脑损伤2例,脑干伤2例。对所选患者均行GCS评分,根据GCS的评分高低,将病人分为重症组与非重症组两组:其中3-8分为重症组,8-15分为非重症组。预后标准:于半年后对于病人行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 outcome scale,GOS),Ⅰ、Ⅱ级定为预后良好,Ⅲ、Ⅳ、Ⅴ定为预后不良。然后对病人行床边BAEP检测、SEP检测。SEP监测方法:用电刺激法,电极使用表面电极和(或)针电极,采用正中神经短潜伏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刺激腕部正中神经,其记录电极分别位于刺激同侧Erb点(Erb点: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锁骨的交点上方2-3厘米处)、颈7棘突表面和刺激肢体的对侧头皮C’3/C’4点(C3或C4向后1厘米,参照国际脑电图的标准),所用的参照电极固定点为Ep点(头颅前正中线与发际最前缘的交汇点),需要刺激的一侧前臂接地,刺激正中神经,电阻小于10KQ,所用电流强度在5-10毫安范围,以能引起拇指轻度运动作为刺激效果标准;频率为4.7赫兹,重复累加1000次,每侧测2次,为期获得良好的重复性。SEP监测正中神经的Erb点电位(N9)、颈7棘突表面(N13)、皮层(N20、P25)等点获得的波形及其潜伏期,以及N13-N20波间潜伏期的延长程度,是我们最终要分析的内容。在BAEP监测中,需要行短声刺激,我们采用国际通用的采用TDH-39耳机给声的方式进行,其记录的位置位于双侧耳后的乳突即M1、M2,接地的地电极我们将其置于前额正中即Epz点,参考电极我们将其置于顶正中即Cz点BAEP监测所使用的电极为表面电极和(或)针电极,皮肤阻抗<10KΩ,刺激强度选用常规的85dB、为了获得好的效果减少干扰,对侧耳应用40dB白噪声进行掩蔽。刺激频率选用国际通用的11.1Hz,重复累加1000次,重复测试2次,为期获得良好的重复性。如果两次检测所获得的波形的相似度越接近,则我们可以说背景噪声干扰越小,其获得的结果可信度越大。BAEP各主要的波形如Ⅰ、Ⅲ、Ⅴ的形式、分化状况,以及其潜伏期(PL)和Ⅰ-Ⅲ波间潜伏期(IPL)、Ⅲ-Ⅴ波间潜伏期,是我们最终的要分析的内容。左右两侧耳依次检查。然后分析BAEP、SEP波形异常及GCS评分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1)SEP监测结果:在所有40例病人中,有8例波形表现为正常,32例表现为异常;异常的表现形式为电位异常,其中以N20波的波幅降低,波形欠佳,分化不良,甚至缺如,以及PL延长,最为常见。在32例SEP异常的病人中,预后良好病人例数为8例,预后不良例数为24例。当SEP异常时的预后不良率明显高于SEP正常时预后不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如果SEP异常时的同时又出现BAEP异常时,预后不良率会明显高高于仅仅一种异常的情况;(2)BAEP监测结果:在所有40例病人中,有16例波形表现为正常,24例表现为异常,其中以Ⅰ波以后的各波的波形分化不良、潜伏期(PL)延长以及峰间潜伏期(IPL)延长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BAEP监测Ⅲ波、V波都存在的病人预后较好,全部消失的病人多呈持续植物状态或死亡。BAEP监测结果24例异常的患者,预后不良的病人有20例,表现异常的病人其预后不良率明显高于BAEP表现正常的病人。(3) BAEP检查的Ⅲ-Ⅴ波消失的同时伴有SEP的N20波消失的病人共有14例,最终此类病人的预后都是不良的。(4)GCS评分:非重症组患者共6人,预后良好的有4人,不良的有2人;重症组患者共34人,其中预后不良24人,预后良好的10人。在GCS评分为重症组(即3-8分)的患者中,如果其BAEP检查的Ⅲ-V波消失同时伴有SEP的N20波消失,这些病人最终预后全部不良。结论SEP监测的N20的PL和N13-N20的IPL,是外伤后意识障碍患者判断预后的最有用指标;如果应用BAEP监测的同时应用SEP检测,判断预后的准确率,比单一检测要高;BAEP主要反应听觉传导通路的障碍,而SEP主要反映丘脑及大脑半球皮层的病变;BAEP与SEP判断病人预后与GCS评分效果大体一致,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各有长短,可以互补优劣;药物、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肢体外伤等客观因素,对患者发病早期GCS评分易会形成干扰而影响其预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