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状液-化学沉淀法处理柠檬酸铝废水的研究
【摘 要】
:
在复活废催化剂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难以处理的有机酸铝废水,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络合态铝,本文以有机酸铝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乳状液-化学沉淀法处理废水中的铝元素,并回用有机酸。首先,对废催化剂复活废水进行水质分析,包括铝、钙、钠、铁、镍、钒、钴等金属离子的浓度,废水的pH和有机酸根离子等。废水中的铝离子主要以柠檬酸铝络合状态存在,在强酸性条件下,柠檬酸铝络合物会分离成离子态的柠檬酸根和铝离子,H+与柠檬
【机 构】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出 处】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发表日期】
:
2021年09期
【基金项目】
:
其他文献
化石资源枯竭和温室效应加剧是人类目前面临的两大难题。生物质储量丰富、可再生,经合理设计的化学/生物反应过程,可转化为一系列的燃料和化学品,从而部分取代化石资源;木质生物质的生长过程会消耗CO2,所以在生物质利用和再生的碳循环中,CO2净排放量为零,从而缓解温室效应。 木质生物质主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其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大约占2/3。(半)纤维素可以水解生成五碳糖和六碳糖。目前的研
学位
纳米纤维束具有高比表面积、高粗糙度和高孔隙率等特性,在生物医学、催化、传感、过滤和吸附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常规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如模板法和熔喷法等,很难制备出纤维束;传统的静电纺丝法所制备的纤维束的“束”尺寸基本在微米级以上。如何制备较小“束”尺寸的纳米纤维束膜是提高材料性能及应用开发的关键。 论文基于静电纺丝射流喷射过程中的相分离及电场力拉伸等作用,提出聚合物共混溶液电纺原位相分离制备
学位
相较于传统的颜料或染料,结构生色材料在制备和加工过程中可以大幅度减少环境污染问题,且其具有独特的智能响应特性,因此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该领域已发表相关文章数万篇。然而该类材料的应用尚需解决以下问题:首先,结构生色材料尤其是胶体晶体通常为纳米多孔材料,材料力学性能较低,目前难以制备可承受拉伸作用的晶体薄膜;其次,结构生色材料的大面积简便制备还有待解决。 为解决前述结构生色材料的应用瓶颈,
学位
具有整合形态和互连多孔结构的三维(3D)石墨烯气凝胶(GBAs)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和易回收性而成为治理环境污染的理想材料。纳米结构金属氧化物与三维石墨烯气凝胶的合理共组装,可以改善所得混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为高级氧化工艺中的催化应用提供多功能性。 本文通过简便的水热法可控制备3D MnO2/N掺杂石墨烯气凝胶并应用于过氧单硫酸盐(PMS)活化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MnO2纳米片/NGA(S-MnO
学位
超级电容器,也称为电化学电容器,被认为是电化学能量存储系统中最具吸引力的储能器件。超级电容器在功率密度、循环寿命以及安全性能等方面具有优异特性,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可被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存储器备份系统、能源管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工业电源等。但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低这一缺点,限制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与发展。超级电容器的性能主要取决于电极材料的组成及其结构,因此,电极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成为
学位
聚酯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耐磨性、耐光性、耐热性等优点(如芳香族聚酯),同时又兼备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如脂肪族聚酯),故而在科学和工业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通过环氧烷烃与环状酸酐交替共聚反应制备聚酯材料是聚酯合成的新方法,由于这两种聚合单体种类丰富,因此通过此种方法所制备的聚酯的结构和性能均具有良好的可调控空间。同时,该共聚反应又完全符合绿色化学特征及原子经济性原理,因而愈发
学位
随着在纳米尺度上制造技术的发展,纳米器件的精度随着成本的降低而迅速提高。不同于宏观或微观流体,纳米流体具有许多特殊的现象和优点。涉及和利用这些现象的装置和过程在许多包括分离、化学分析和传输等化学工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纳米膜材料片层组装形成的二维纳米狭缝孔道在水分子的传输和去离子上展示了极好的潜能。与宏观体相水分子性质相比,被约束在纳米狭缝中水分子会有许多不同的性质。纳米狭缝中的受限水特性与
学位
VOCs污染问题引起了人们关注。在总结VOCs处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低温等离子处理VOCs的处理方法,低温等离子处理气体技术处理VOCs的处理方法的优点有能耗低、产生的副产品少的优点。人们越来越重视等离子处理的方法。从输入气体的性能和等离子设备的性能方面考虑处理效率的最优解。通过改变通入低温等离子处理体系的甲苯的浓度,探究低温等离子处理体系处理甲苯气体效果。采用不同的气体输入速率下,探究气体
学位
选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80(Tween-80)以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开展土壤吸附表面活性剂的动力学实验研究和等温吸附实验研究,确定最佳动力学吸附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土壤有机质含量、温度及pH对表面活性剂在土壤界面吸附行为的影响,确定三种表面活性剂在土壤中的吸附机理。根据吸附结果,选择吸附残留量较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