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烷烃与环状酸酐的对映选择性共聚:创制立构规整性手性聚酯新材料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wmy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酯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耐磨性、耐光性、耐热性等优点(如芳香族聚酯),同时又兼备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如脂肪族聚酯),故而在科学和工业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通过环氧烷烃与环状酸酐交替共聚反应制备聚酯材料是聚酯合成的新方法,由于这两种聚合单体种类丰富,因此通过此种方法所制备的聚酯的结构和性能均具有良好的可调控空间。同时,该共聚反应又完全符合绿色化学特征及原子经济性原理,因而愈发受到科学界的重视。再者,环氧烷烃固有的立体化学特点,使得通过环氧烷烃与环状酸酐对映选择性交替共聚反应制各出主链具有手性的立构规整性的手性聚酯成为可能。尽管有很多课题组报道了有关共聚反应的机理及高活性催化剂的制各方法,但有关环氧烷烃与环状酸酐对映选择性共聚的研究仍处于空白。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基于多手性诱导和双金属协同催化的理解,设计合成具有高活性和对映选择性的双金属催化体系用于环氧烷烃与环状酸酐的对映选择性共聚研究,制备出具有光学活性的立构规整性手性聚酯。
  (1)设计合成了基于手性联四氢萘轴、含两个手性环己二胺骨架的双金属铝配合物,将其与PPNCl(PPN为双(三苯基正膦基)亚胺正离子)组成的催化体系用于内消旋环氧烷烃与环状酸酐的对映选择性交替共聚反应的研究。通过考察双金属催化剂桥连基团种类、取代基位阻、温度和溶剂等因素的影响,成功实现了诸多内消旋环氧烷烃如环氧环己烷、环氧环戊烷、顺-2,3-环氧丁烷、3,4-环氧四氢呋喃、1,2-环氧-4-环己烯和2,3-环氧-1,2,3,4-四氢化萘与多种环状酸酐的对映选择性共聚反应,制备出具有近乎完美全同结构的聚酯材料。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在链增长的过程中,与铝配位的内消旋环氧烷烃在(R)-C-O或者(S)-C-O位置开环所需活化能差别较大。对所制备的立构规整性聚酯进行DSC测试,发现大部分立构规整性共聚物都具有结晶性,熔融温度介于121-239℃。另外,发现两例由(R)-型和(S)-型聚合物1∶1摩尔比共混后形成的立体复合物,立体复合物的热性质和结晶行为与单一构型的聚合物完全不同。
  (2)设计合成了含两个手性环己二胺骨架的双金属催化剂,将其与亲核试剂组成的催化体系用于外消旋环氧烷烃与环状酸酐的动力学拆分共聚反应,一步法实现了立构规整性聚合物和具有高对映体过量值环氧烷烃的创制。通过考察双金属催化剂桥连基团种类、取代基位阻、温度和溶剂等因素的影响,成功实现了多种脂肪族环氧烷烃、缩水甘油醚衍生物等外消旋端位环氧烷烃与环状酸酐的动力学拆分共聚反应,同时制备出主链具有手性的立构规整性聚合物和高对映体过量值的端位环氧烷烃。对于大部分端位环氧烷烃的动力学拆分共聚反应,动力学拆分系数和选择性因子均可以实现>300,充分展现此共聚反应具有极高的对映选择性。对所制备的立构规整性聚酯进行DSC测试,发现大部分立构规整性共聚物都具有结晶性,熔融温度介于77-160℃。
  (3)设计合成了基于手性联萘酚轴、含两个手性环己二胺骨架的双金属铝配合物,将其与PPNCl(PPN为双(三苯基正膦基)亚胺正离子)组成的催化体系,用于外消旋环氧烷烃、内消旋环氧烷烃和邻苯二甲酸酐的对映选择性三元调聚合反应,制备出主链具有手性的梯度和随机结构的聚酯。主链具有手性的梯度三元共聚酯具有无定型段和结晶段,呈现出52℃的玻璃化转变温度、92℃和177℃的熔融温度;随机结构的三元共聚物呈现89℃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4)利用基于联苯的双金属钴催化剂与PPNDNP(PPN为双(三苯基正膦基)亚胺正离子,DNP为2,4-二硝基苯酚根负离子)组成的催化体系,实现了3,4-环氧四氢呋喃与马来酸酐的对映选择性交替共聚反应,制备出全同立构的聚酯材料。通过加入二乙胺调节共聚物链单元碳.碳双键的顺反异构,制备出结晶性的富马酸酯聚合物。对所制备的立构规整性聚酯进行DSC测试,发现其熔融温度为232℃,粉末衍射实验显示在2秽=13.7°、18.7°、21.5°、24.6°和26.7°出现明显的衍射峰。与此同时,具有相反构型的富马酸酯结构的共聚物可通过共混制备出立体复合物,其熔融温度高达250℃。采用上述催化剂实现了3,4-环氧四氢呋喃/马来酸酐/CO2的三元共聚反应,制备出主链具有手性的聚酯-聚碳酸酯嵌段聚合物。
其他文献
压缩感知是一种新型的信号采样模型,能够通过设置欠定线性系统来有效地捕获和恢复信号。通过利用自然界的信号通常是稀疏或可压缩的特性,压缩感知理论表明通过少部分线性、非自适应的测量值可以高概率地重构信号。在这种新颖的信号采样模型中,压缩过程直接被融入到采样过程中。因此,由于其固有的特征,自提出以来,压缩感知在诸多领域引起了高度关注。  由压缩感知的采样系统可知,投射到随机子空间的测量值可以被视为信息保护
学位
对象跟踪是一个计算器视觉领域内的基本任务,该任务旨在从图像或者视频中寻找出目标物体。该任务在自动驾驶、智能监控、人机交互以及医学成像等多种运用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因此大量的研究力量被投入其中。然而,在真实的对象跟踪场景中,视频目标跟踪往往会由于复杂场景条件和目标运动的随机性而变得困难。在自然条件下,目标物体经常出现光照变化、旋转、伸缩、遮挡、曝光不足、背景变化、运动的复杂性和随机性等因素,这些都
学位
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科学的探索,视觉上的观测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图像在获取和显示等过程中,由于成像设备和成像原理固有的局限性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在采集图像的过程中会产生模糊和噪声,导致图像质量下降,产生纹理细节和特征等有用信息难以准确提取或完全缺失的降质图像。这种情况,会给之后的图像分析和图像理解阶段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图像模糊的处理――包括图像的模糊检测、估计和图像去模糊,自诞生之日起
该文对纳米SiO分散液的性质及纳米SiO作为助凝剂去除水溶性有机物进行了研究.通过调节pH为7及超声波震荡10min后获得了一种纳米尺度的分散液.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激光粒度检测表明该溶液中有99%的SiO颗粒尺寸小于30nm,并且该分散液中的颗粒保持这一尺寸10小时.选取三种代表不同分子量大小的有机物:腐殖酸(HA)、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及对氯酚作为典型有机污染物进行纳米SiO作为助凝剂的
学位
为了解决化石燃料的枯竭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人们长期致力于开发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形式和有机物的催化转化技术。而以上目标的实现严重依赖于材料科学的发展,由此,凸显了开发具有先进结构且可大规模推广的材料的重要性。  碳在地球表面的储量仅次于氧。以碳元素为主要成分,研究人员制备了大量的先进材料,极大地推动了储能、能量转化和催化领域的发展,其中,石墨烯由于具有诸多优越的物理/化学特性而得到了广泛的
学位
化石资源枯竭和温室效应加剧是人类目前面临的两大难题。生物质储量丰富、可再生,经合理设计的化学/生物反应过程,可转化为一系列的燃料和化学品,从而部分取代化石资源;木质生物质的生长过程会消耗CO2,所以在生物质利用和再生的碳循环中,CO2净排放量为零,从而缓解温室效应。  木质生物质主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其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大约占2/3。(半)纤维素可以水解生成五碳糖和六碳糖。目前的研
纳米纤维束具有高比表面积、高粗糙度和高孔隙率等特性,在生物医学、催化、传感、过滤和吸附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常规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如模板法和熔喷法等,很难制备出纤维束;传统的静电纺丝法所制备的纤维束的“束”尺寸基本在微米级以上。如何制备较小“束”尺寸的纳米纤维束膜是提高材料性能及应用开发的关键。  论文基于静电纺丝射流喷射过程中的相分离及电场力拉伸等作用,提出聚合物共混溶液电纺原位相分离制备
相较于传统的颜料或染料,结构生色材料在制备和加工过程中可以大幅度减少环境污染问题,且其具有独特的智能响应特性,因此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该领域已发表相关文章数万篇。然而该类材料的应用尚需解决以下问题:首先,结构生色材料尤其是胶体晶体通常为纳米多孔材料,材料力学性能较低,目前难以制备可承受拉伸作用的晶体薄膜;其次,结构生色材料的大面积简便制备还有待解决。  为解决前述结构生色材料的应用瓶颈,
具有整合形态和互连多孔结构的三维(3D)石墨烯气凝胶(GBAs)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和易回收性而成为治理环境污染的理想材料。纳米结构金属氧化物与三维石墨烯气凝胶的合理共组装,可以改善所得混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为高级氧化工艺中的催化应用提供多功能性。  本文通过简便的水热法可控制备3D MnO2/N掺杂石墨烯气凝胶并应用于过氧单硫酸盐(PMS)活化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MnO2纳米片/NGA(S-MnO
超级电容器,也称为电化学电容器,被认为是电化学能量存储系统中最具吸引力的储能器件。超级电容器在功率密度、循环寿命以及安全性能等方面具有优异特性,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可被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存储器备份系统、能源管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工业电源等。但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低这一缺点,限制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与发展。超级电容器的性能主要取决于电极材料的组成及其结构,因此,电极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