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了解2011年-2016年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肠球菌的分布情况及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控制肠球菌感染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指导。
2.研究利奈唑胺耐药的分子机制和可转移性,为监测和控制耐药性的发生提供依据。
3.分析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了解利奈唑胺耐药菌株的同源性和克隆传播状况,为院内感染的管理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回顾性研究2011年-2016年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非重复肠球菌的临床分布以及耐药情况。
2.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测序筛查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的分子机制,包括利奈唑胺靶位23SrRNA结构域V区突变,编码核糖体蛋白L3、L4和L22的rplC、rplD、rplV基因突变以及携带可转移的cfr、optrA基因。
3.接合转移试验评估利奈唑胺耐药基因在肠球菌属中以及肠球菌与大肠埃希菌之间的转移性。
4.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探究耐利奈唑胺肠球菌的分子流行特性。
结果
1.1623株肠球菌分离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送检的种标本,其中粪肠球菌789株,占48.6%;屎肠球菌834株,占51.4%。标本来源主要有尿液占29.6%(480/1623),其次还包括创面12.9%(209/1623)、引流液9.2%(149/1623)、粪便8.9%(144/1623)、血液8.1%(131/1623)、脓液6.8%(111/1623)和痰液6.7%(109/1623)。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主要标本来源均为尿液,分别占33.7%和25.7%。屎肠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明显高于粪肠球菌(P<0.01),对大多数临床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55%,但对替加环素高度敏感,对利奈唑胺和糖肽类抗菌药物(包括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2%。
2.33株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分离株对三种或更多种抗菌药物表现为耐药。31株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分离株中,大部分菌株对四环素、红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等耐药,对呋喃妥因、万古霉素、氨苄西林、替考拉宁和青霉素G敏感。此外,两株利奈唑胺耐药屎肠球菌分离株(SC-105和SC-916)均表现为对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红霉素和青霉素G耐药,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
3.在33株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分离株中,6株(18.2%)携带cfr基因,9株(27.3%)携带optrA基因,18株(54.6%)同时携带cfr和optrA基因。在23SrRNA基因的结构域V区和核糖体蛋白L3、L4和L22中均未检测到介导利奈唑胺耐药的突变。
4.cfr和optrA基因分别成功从33.3%(2/6)cfr基因阳性和22.2%(2/9)optrA基因阳性分离株中转移到肠球菌受体菌株。此外,在共同携带cfr和optrA基因的18株分离株中,3株分离株发生了这两个基因的同时转移。与受体菌株相比,所有阳性接合子的利奈唑胺MIC增加4-8倍。此外,在33株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中两株cfr基因阳性和三株optrA基因阳性分离菌中也分别观察到cfr和optrA转移到大肠埃希菌J53。
5.PFGE结果显示,31株粪肠球菌分离株属于30种不同的脉冲型,只有两株分离株(FC-1110和FC-1111)的同源性较近,表明绝大多数分离株呈散发流行。此外,屎肠球菌分离株也呈现明显不同的条带模式。本研究中,31株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分离株属于18种不同的ST型,包括3种新ST型。其中,ST16型菌株最多(n=7),其次是ST476(n=4)、ST585(n=4)和ST116(n=2);两株屎肠球菌分离株均属于ST78。
结论
我院临床分离肠球菌主要来源于尿液和创面标本,对多种抗菌药物均有较高的耐药性,但对替加环素高度敏感,对糖肽类药物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较低,其中屎肠球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比粪肠球菌更为严重(P<0.01)。33株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分离株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表现为多重耐药。携带可转移的cfr和optrA基因是本研究中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的主要机制,未发现遗传位点突变现象。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分离株的克隆多样且较分散,但研究中发现cfr和optrA基因可成功转移到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受体菌中,并首次发现两个可转移的耐药基因cfr和optrA在相同粪肠球菌分离株中共存。提示临床上需要合理使用利奈唑胺,并改进感染控制策略以限制其传播。
1.了解2011年-2016年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肠球菌的分布情况及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控制肠球菌感染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指导。
2.研究利奈唑胺耐药的分子机制和可转移性,为监测和控制耐药性的发生提供依据。
3.分析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了解利奈唑胺耐药菌株的同源性和克隆传播状况,为院内感染的管理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回顾性研究2011年-2016年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非重复肠球菌的临床分布以及耐药情况。
2.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测序筛查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的分子机制,包括利奈唑胺靶位23SrRNA结构域V区突变,编码核糖体蛋白L3、L4和L22的rplC、rplD、rplV基因突变以及携带可转移的cfr、optrA基因。
3.接合转移试验评估利奈唑胺耐药基因在肠球菌属中以及肠球菌与大肠埃希菌之间的转移性。
4.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探究耐利奈唑胺肠球菌的分子流行特性。
结果
1.1623株肠球菌分离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送检的种标本,其中粪肠球菌789株,占48.6%;屎肠球菌834株,占51.4%。标本来源主要有尿液占29.6%(480/1623),其次还包括创面12.9%(209/1623)、引流液9.2%(149/1623)、粪便8.9%(144/1623)、血液8.1%(131/1623)、脓液6.8%(111/1623)和痰液6.7%(109/1623)。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主要标本来源均为尿液,分别占33.7%和25.7%。屎肠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明显高于粪肠球菌(P<0.01),对大多数临床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55%,但对替加环素高度敏感,对利奈唑胺和糖肽类抗菌药物(包括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2%。
2.33株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分离株对三种或更多种抗菌药物表现为耐药。31株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分离株中,大部分菌株对四环素、红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等耐药,对呋喃妥因、万古霉素、氨苄西林、替考拉宁和青霉素G敏感。此外,两株利奈唑胺耐药屎肠球菌分离株(SC-105和SC-916)均表现为对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红霉素和青霉素G耐药,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
3.在33株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分离株中,6株(18.2%)携带cfr基因,9株(27.3%)携带optrA基因,18株(54.6%)同时携带cfr和optrA基因。在23SrRNA基因的结构域V区和核糖体蛋白L3、L4和L22中均未检测到介导利奈唑胺耐药的突变。
4.cfr和optrA基因分别成功从33.3%(2/6)cfr基因阳性和22.2%(2/9)optrA基因阳性分离株中转移到肠球菌受体菌株。此外,在共同携带cfr和optrA基因的18株分离株中,3株分离株发生了这两个基因的同时转移。与受体菌株相比,所有阳性接合子的利奈唑胺MIC增加4-8倍。此外,在33株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中两株cfr基因阳性和三株optrA基因阳性分离菌中也分别观察到cfr和optrA转移到大肠埃希菌J53。
5.PFGE结果显示,31株粪肠球菌分离株属于30种不同的脉冲型,只有两株分离株(FC-1110和FC-1111)的同源性较近,表明绝大多数分离株呈散发流行。此外,屎肠球菌分离株也呈现明显不同的条带模式。本研究中,31株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分离株属于18种不同的ST型,包括3种新ST型。其中,ST16型菌株最多(n=7),其次是ST476(n=4)、ST585(n=4)和ST116(n=2);两株屎肠球菌分离株均属于ST78。
结论
我院临床分离肠球菌主要来源于尿液和创面标本,对多种抗菌药物均有较高的耐药性,但对替加环素高度敏感,对糖肽类药物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较低,其中屎肠球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比粪肠球菌更为严重(P<0.01)。33株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分离株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表现为多重耐药。携带可转移的cfr和optrA基因是本研究中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的主要机制,未发现遗传位点突变现象。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分离株的克隆多样且较分散,但研究中发现cfr和optrA基因可成功转移到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受体菌中,并首次发现两个可转移的耐药基因cfr和optrA在相同粪肠球菌分离株中共存。提示临床上需要合理使用利奈唑胺,并改进感染控制策略以限制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