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酒精性肝病属于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随着现代人生活习惯的改变,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急性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是酒精性肝病终末期的一个疾病阶段,以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细菌感染等并发症的急性发展为主要特征,并且90天预后较差。因此,建立与急性失代偿期肝硬化相关的预测模型,为区分高危患者提供参考,同时更好的选择治疗方案就尤为重要。另外,免疫细胞分泌的炎性生物标志物IL-1β、IL-18诱发肝脏炎症反应及纤维化,促使酒精性肝炎的发生发展。通过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疗效以及中药影响炎症因子分泌的机制,为酒精性肝病的治疗提供依据。目的1探寻与急性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患者90天死亡率有关的影响因素,并建立一个预后模型。2探寻以健脾利湿化痰方为核心的中西医结合方案对酒精性肝硬化治疗效果,并研究中药是否能通过抑制IL-1β、IL-18的分泌来减缓肝脏损伤。方法1纳入XXX医院2008年9月至2017年12月首次诊断为急性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的患者446例,分析影响其90天死亡的风险因素,建立与急性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90天死亡风险相关的预测模型。2前瞻性纳入XXX医院诊断为酒精性肝炎的患者84例,将其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予健脾利湿化痰方与西医内科联合治疗,西医组予西医综合治疗,通过比较患者基线、1周、2周、12周的年龄-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肌酐(ABIC)评分、中医量化评分及疗效,以及基线、2周、12周的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8(IL-18)水平,评估健脾利湿化痰方治疗酒精性肝炎的疗效及可能的机制。结果1纳入446例急性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在90天内有49人病故,90天死亡率为9.3%。在死亡的患者中,合并症发生肝性脑病和细菌感染的比例高于生存组,ABIC评分与MELD评分均高于90天内生存患者。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获得肝性脑病、总胆红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钠、血清肌酐、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与患者90天内结局事件的发生独立相关,再将这9个变量纳入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中,发现肝性脑病、总胆红素、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是影响患者90天死亡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将其纳入预测模型,并构建一个急性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90天死亡率风险评分列线图,并具有较强的辨别与区分能力,与MELD评分(AUC=0.927)、ABIC评分(AUC=0.840)比较,其预测准确性(AUC=0.964)有较大优势(P<0.001),临床价值评分(AUDC=0.064)也高于MELD评分(AUDC=0.032)和ABIC评分(AUDC=0.028)。根据X-tile软件将风险预测评分分为两组,高危组(≥493分)和中低危组(<493分);两组患者的90天死亡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2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与西医组(对照组)疗效比较:两组的肝肾、凝血功能指标,ABIC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基线均无显著差异。①两组肝肾、凝血功能比较:治疗组的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γ-谷氨酰转肽酶在第1、2、12周均较基线有显著改善,其中总胆红素治疗前后的降低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另一方面,治疗组第12周血清肌酐水平与基线相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②两组ABIC评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的ABIC评分在第1、12周均较基线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第1、2、12周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和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1、2、12周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且治疗组有效率(90.5%)优于对照组(35.7%)两倍以上(P<0.05),无效率(64.3%)明显低于对照组(9.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中医主症积分在第2、12周较基线均有显著改善(P<0.05)。④两组血清IL-1β、IL-18水平比较:治疗组患者在第2、12周血清IL-1 β、IL-18均较基线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在第2、12周与基线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对比治疗组的血清IL-1β水平在第2周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肝性脑病、总胆红素、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是急性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患者90天生存的风险因素,基于影响因素而构建的模型能够有力地预测患者90天死亡率。2以健脾利湿化痰方为中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改善酒精性肝炎患者的中医症状以及预后;健脾利湿化痰方在酒精性肝炎初期通过一定程度抑制IL-1β、IL-18的产生,从而减轻肝脏炎症与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