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健脾利湿化痰方治疗酒精性肝炎的疗效及机制探讨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dy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酒精性肝病属于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随着现代人生活习惯的改变,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急性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是酒精性肝病终末期的一个疾病阶段,以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细菌感染等并发症的急性发展为主要特征,并且90天预后较差。因此,建立与急性失代偿期肝硬化相关的预测模型,为区分高危患者提供参考,同时更好的选择治疗方案就尤为重要。另外,免疫细胞分泌的炎性生物标志物IL-1β、IL-18诱发肝脏炎症反应及纤维化,促使酒精性肝炎的发生发展。通过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疗效以及中药影响炎症因子分泌的机制,为酒精性肝病的治疗提供依据。目的1探寻与急性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患者90天死亡率有关的影响因素,并建立一个预后模型。2探寻以健脾利湿化痰方为核心的中西医结合方案对酒精性肝硬化治疗效果,并研究中药是否能通过抑制IL-1β、IL-18的分泌来减缓肝脏损伤。方法1纳入XXX医院2008年9月至2017年12月首次诊断为急性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的患者446例,分析影响其90天死亡的风险因素,建立与急性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90天死亡风险相关的预测模型。2前瞻性纳入XXX医院诊断为酒精性肝炎的患者84例,将其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予健脾利湿化痰方与西医内科联合治疗,西医组予西医综合治疗,通过比较患者基线、1周、2周、12周的年龄-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肌酐(ABIC)评分、中医量化评分及疗效,以及基线、2周、12周的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8(IL-18)水平,评估健脾利湿化痰方治疗酒精性肝炎的疗效及可能的机制。结果1纳入446例急性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在90天内有49人病故,90天死亡率为9.3%。在死亡的患者中,合并症发生肝性脑病和细菌感染的比例高于生存组,ABIC评分与MELD评分均高于90天内生存患者。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获得肝性脑病、总胆红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钠、血清肌酐、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与患者90天内结局事件的发生独立相关,再将这9个变量纳入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中,发现肝性脑病、总胆红素、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是影响患者90天死亡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将其纳入预测模型,并构建一个急性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90天死亡率风险评分列线图,并具有较强的辨别与区分能力,与MELD评分(AUC=0.927)、ABIC评分(AUC=0.840)比较,其预测准确性(AUC=0.964)有较大优势(P<0.001),临床价值评分(AUDC=0.064)也高于MELD评分(AUDC=0.032)和ABIC评分(AUDC=0.028)。根据X-tile软件将风险预测评分分为两组,高危组(≥493分)和中低危组(<493分);两组患者的90天死亡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2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与西医组(对照组)疗效比较:两组的肝肾、凝血功能指标,ABIC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基线均无显著差异。①两组肝肾、凝血功能比较:治疗组的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γ-谷氨酰转肽酶在第1、2、12周均较基线有显著改善,其中总胆红素治疗前后的降低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另一方面,治疗组第12周血清肌酐水平与基线相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②两组ABIC评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的ABIC评分在第1、12周均较基线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第1、2、12周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和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1、2、12周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且治疗组有效率(90.5%)优于对照组(35.7%)两倍以上(P<0.05),无效率(64.3%)明显低于对照组(9.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中医主症积分在第2、12周较基线均有显著改善(P<0.05)。④两组血清IL-1β、IL-18水平比较:治疗组患者在第2、12周血清IL-1 β、IL-18均较基线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在第2、12周与基线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对比治疗组的血清IL-1β水平在第2周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肝性脑病、总胆红素、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是急性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硬化患者90天生存的风险因素,基于影响因素而构建的模型能够有力地预测患者90天死亡率。2以健脾利湿化痰方为中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改善酒精性肝炎患者的中医症状以及预后;健脾利湿化痰方在酒精性肝炎初期通过一定程度抑制IL-1β、IL-18的产生,从而减轻肝脏炎症与损伤。
其他文献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由不同致病因素损伤心脏功能及结构,导致心脏结构破坏、心功能逐渐减退或丧失,心脏供血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及心脏内分泌功能失调的疾病。神经内分泌的激活是CHF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其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尤为重要,而抑制RAAS的过度激活能
学位
文章在梳理QC活动相关理论及进行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按照质量管理工作流程要求,借鉴“项目群”管理理念,运用科学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构建了“战略分析—课题储备—课题遴选—过程管控—提炼申报—成果发布—推广应用”的QC成果全过程培育机制,助力电网企业高效推进质量管理工作,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期刊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年龄相关的以进行性记忆能力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病。虽然对AD的研究已超过百年,但AD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近年来经典的Aβ毒性假说也受到了挑战。针对Aβ产生、清除或Aβ抗体开发的药物所进行的临床试验均未达到预期的疗效,因此,需要从更深层次理解和研究Aβ毒性信号转导。近年研究发现,Aβ毒性信号传递的下游,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目前,颈椎手术是治疗保守无效颈椎病的常见方式,临床效果显著,但术后并发症仍是临床难题,而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是颈椎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尚无统一的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此外,随着近年来颈椎矢状位序列的深入研究,颈椎矢状位参数对颈椎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在传统医学中,运动系统疾病的治疗常强调“筋骨并重”,颈椎前路手术结合围手术期针
学位
目的:(1)通过数据挖掘既往发表文献中中医外治方药治疗糖尿病足(DF)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2)通过中国网络药理学研究所挖掘出的高频药物治疗DF的潜在分子机理。(3)总结归纳导师经验,从“五体辨证”探讨糖尿病足溃疡的中医证治。方法:第一部分:检索中国知网,构建中医外治中药处方数据库,通过药物频次频率、性味归经、药类频次频率、关联规则、因子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数据,运用TCMSP检索高频药对化合物及
学位
目的和意义:湿疹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病以皮损多形态、对称分布、瘙痒明显等为主要特征,其病情反复、难以痊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湿疹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抗组胺药物等。其治疗手段相对单一,且有远期疗效不佳、停药易反复、不良反应多等不足。而中医药治疗湿疹更注重整体观与个体化、辨证论治、标本兼顾,相较于西医具有复发率低、安全性高等显著优势。本研究选取湿疹患者106例,分别予
学位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的慢性炎症疾病,在AS病变过程中,斑块不稳定性增加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首要危险因素,炎症反应是导致斑块不稳定性增加的中心环节。AS形成早期血液中单核细胞穿过损伤的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进入血管壁并转化为巨噬细胞(macrophages,Mφ),Mφ过量摄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
学位
目的:1通过中风发生前关键环节病情变化与中风始发态病情及预后的关联研究,分析不同的发病前病情变化对中风始发态病情及90天预后的影响;2根据不同中风始发态病情程度及预后程度发病前病情变化的临床表征,探索对病情及预后具有严重影响的病情变化的证候特点,锁定高危人群,以此达到重点观测、重点防治及分层防治的目的。方法:自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纳入来源于北京中医药的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
学位
研究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双肓、对照临床研究,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外四科经验方水肿Ⅱ号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C3 Ep Ad Pr)脾虚湿瘀证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6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周围血管科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分级为C3 Ep Ad Pr)脾虚湿瘀证患者90例,遵循双盲原则,按照1:1:
学位
研究背景: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SDH)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颅内出血并聚集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手术治疗是其目前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手术费用高,术后复发率高,且有较多并发症存在,这造成SDH所引起的死亡率越来越高。目前西医治疗SDH的常用保守治疗药物为地塞米松、甘露醇、阿托伐他汀,但其药物适应症及副作用仍有不明之处,需要进一步的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