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多种多样的生活压力事件,良好的心理弹性是经历困境时的积极品质特征,在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对其安全感提升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一研究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安全感量表,以河南省郑州市2所中学抽取的495名初中生为被试,比较流动与非流动儿童在生活事件、心理弹性和安全感上的差异;考察流动儿童生活事件、心理弹性及安全感的一般状况,并对三者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二采用质性研究对4名被试进行访谈。本文从生活事件、心理弹性和安全感的关系着手,使用质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特点,验证心理弹性在流动儿童生活事件对安全感影响中的作用,丰富了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为提高流动儿童安全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切实的教育指导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在安全感总分和确定控制感上差异显著。(2)性别、年级、学生类型、流动时间对流动儿童生活事件影响显著;年级、学生类型、流动时间对流动儿童心理弹性影响显著。(3)生活事件与安全感、心理弹性存在负相关,心理弹性与安全感存在正相关,心理弹性在生活事件对安全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4)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对于生活事件的解读存在不同。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得出结论如下:(1)流动儿童在安全感上优于非流动儿童。(2)男生比女生体验到更多的惩罚性事件;初一比初二、初三遇到更多的人际关系危机和惩罚性事件,初三比初一、初二承受更高的健康适应问题;相比打工子弟学校,公立学校流动儿童遇到的生活事件压力更大,容易体验人际关系危机、丧失感和健康适应等问题;流动时间在1~3年的流动儿童遇到更多的人际关系危机,相比3年以上的流动儿童,其总体生活压力更高,会体验到更多的学习压力、惩罚和丧失感,3年以上的流动儿童遇到更多的健康适应问题。(3)初三比初二更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初二学生比初一能够更好的控制情绪,初三学生的积极认知和家庭支持好于初一、初二;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得到的家庭支持更多,更能专注于目标、拥有积极正向的认知模式;流动时间在3年以上的流动儿童相比1年以下得到了人际协助更多。(4)心理弹性是内外因素共同构建的模型,包括个人力和支持力。高心理弹性的流动儿童能找、想、用好方法积极解决问题,将过程看作自我成长;而非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应对生活事件看作兴趣;低心理弹性组中,流动儿童将其看作一件必须解决的任务被动完成,而非流动儿童则会主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