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快和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银行产品不能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银行迫切需要找到新的突破点来增加利润,而同业业务的创新恰好满足了商业银行的要求。自2008年以来,我国同业业务规模呈爆发式增长,2013年达到顶峰,近些年,在金融去杠杆以及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同业业务规模大量收缩,业务结构重心立足于调节头寸,原有的“表外资产信贷化”、“通道业务”等逐渐消失,同业业务逐步回归本源。同业业务在我国银行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银行带来潜在的风险,作为银行间资金调节的工具,同业业务究竟是缓解了银行的流动性不足,还是增加了流动性风险?本文基于这种背景下分析了同业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本文整合了国内外关于同业业务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研究文献,对同业业务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34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相关理论基础,接着分析了同业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机制以及其风险传导路径,其次,介绍了我国同业业务的发展历程、现状和特点以及未来趋势,最后通过建立随机效应面板数据模型来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在这种影响机制下是否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同业业务的开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影响,适度的同业规模有助于弥补银行短期流动性不足,降低银行流动性风险,但过度的同业规模以及不合理地运用同业业务则反而会增加银行流动性风险,并且随着同业业务规模的扩大而上升;不同性质的银行由于资产规模、资金实力和市场占有率等因素的差异,致使同业业务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模式不太一样。同业业务在不同性质的银行中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股份制银行大于国有银行,国有银行大于城商银行。根据实证结论,本文分别从同业业务定位,同业业务开展,同业业务风险管理、金融监管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五个角度提出一系列的政策建议,以此来引导我国同业业务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