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隐喻及其翻译研究——以辜正坤和屠岸的译本为例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ion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是诗歌的重要特征,它的使用不仅能够增强诗歌艺术魅力,也体现语言文化的丰富性。在某种程度上,诗歌翻译的关键在于译者对诗歌中隐喻的处理。认知翻译学将认知语言学与传统译学理论相结合,从认知的层面来理解翻译这一活动,这一理论学说为相关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具有丰富的隐喻。通过对诗歌中典型隐喻的认知分析,发现其呈现出主题性特点。诗人借助多种隐喻来表达劝婚、惜时这一思想,突出生命的可贵以及获得“爱”与“美”的艰辛。这些隐喻在诗歌主题阐释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隐喻的使用使诗歌更加生动,主题更加突出。同时,基于认知框架,以辜正坤与屠岸两位译者的译本为参照,探讨隐喻的翻译,发现隐喻翻译策略的选择与认知主体的体验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总结并提出不同情形下诗歌隐喻的翻译策略。相似的客观现实与相同的感知器官使得人们的认知体验存在共性;相应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表达存在相似之处,持这两种语言的读者对这类隐喻的体验呈现一致性,在这种认知对等的情况下,译者可以采用直译策略,保留隐喻意象,在译文中再现原诗的意象美。同时,现实的差异性导致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对同一概念难免存在不一致的认知体验;在这种认知不对等的情况下,为使译文充分体现原诗主旨,并被译语读者接受,译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具体体现为直译加注解从而保留原诗隐喻意象以及意译,意译主要体现为意象平行转换,以及意象省略,翻译蕴涵。诗歌隐喻翻译实质上也是一种认知活动;译者基于自身的认知体验,对隐喻进行恰当的处理。认知翻译学理论在诗歌隐喻翻译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诗歌隐喻翻译具有指导意义。隐喻的翻译是建立在译者与两种语言文化、原文作者、两种读者的多重互动体验的基础之上。译者立足于语篇整体,在互动体验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使隐喻概念与内涵能够以恰当的方式映射在译文中,译文为译语读者所接受,最终实现“和谐”翻译。认知翻译学理论一方面能够为译者的翻译实践活动提供更为全面的指导,引导译者统筹主观与客观因素,关注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认知差异,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进一步提高译文的接受度;同时为研究译者翻译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从译者的认知状况来认识与理解其实践活动。
其他文献
教育是振兴民族的基石,教师是振兴教育的关键。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教师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已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进入21世纪,我国先后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旨在全方位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城
学位
为了探讨初中学生道德判断、内疚以及亲社会行为倾向关系,本研究以1078名初中学生为被试,以MJT(道德判断能力)中文版、《内疚测量问卷》、《亲社会行为倾向测量问卷》测量工具,预研究阶段,将《内疚测量问卷》进行预测,以120名不同城市不同学校的学生为被试,对进行《内疚测量问卷》修订,结果显示模型进行修正,在进行修正后,删除部分不适合初中学生的项目,其他项目保留,并对MJT(道德判断能力)中文版、《内
学位
村规民约是指在特定的村集体区域内,由特定的村民主体在长期生活和劳作过程中根据当代国家法治的基本精神、宗旨,结合传统乡村社会的村风民俗,通过民主化的程序,共同讨论、协商、订立的并为国家法律正式确认的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成文的地方性制度与规范设计。在我国,村规民约有着悠久的历史沿革,是当代乡村治理的重要规范化治理工具,从具体效用上说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制度。对村规民约的民事司法适用的梳理与研
学位
利他奖惩是维护公平与合作的重要手段,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其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近年来备受关注。道德判断与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关系密切,然而它与利他奖惩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考察道德判断对大班幼儿利他奖惩的影响。实验一以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测查大班幼儿的道德判断水平,选取出结果取向和动机取向的幼儿各30名,采用2(道德判断:结果取向;动机取向)×3(成本:无;低;高)两因素
学位
我国农村初中生在客观生活质量方面长期处于不利地位,青春期是一个“风暴和压力”的时期,青春期发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很可能会对个体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受到多方因素的综合影响作用,其中家庭是重要的外在因素之一,而家庭亲密度作为反映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亲密程度和积极家庭气氛的综合指标,它揭示了深层次的家庭情感和交往模式,应对方式作为心理适应过程中的中介因素,是重要的内在因素之一。为探讨家庭亲密度、主观
学位
对大学生来说,大学是梦想之地、奋斗之所,上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然而,大学里存在的大学生学业倦怠(Learning burnout)现象在造成教育资源浪费的同时还会严重威胁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在校大学生学业倦怠现象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学校认同量表、集体自尊量表(CSES)和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来研究大学生学校认同、集体自尊和学业倦怠的关系。在预研究阶段,
学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博士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和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双重使命。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课程设置作为课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也同样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本研究基于“泰勒原理”的相关思想,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深入探讨了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首先,探寻了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探索过程、优化背景及理论基础
学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教师支持计划,全方位立体化推出各项举措“力挺”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性知识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建设性工具。教育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领域,需要教师实践性知识作为支撑。而师徒制作为一种实践取向较强的教师培训模式,在师徒互相听课议课等过程中,实践性知识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转移,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重大作用。目前全国
学位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家长期望作为家长教养态度的主要方面,家长期望也作为家庭内社会资本的主要内容,必将影响幼儿的发展。教育心理学中的“期望效应”理论表明:良好的期望会对学生的智力、情感、个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我国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明确提出,要求家长和教师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已有研究也表明家长期望与幼儿发展高度相关,本研究通过调查3-6岁幼儿家长对幼儿发展本
学位
个人成长主动性作为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新概念自被提出以来就受到国内外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并迅速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较多关于主动性的研究成果,但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的研究不多。本论文试图在调查分析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及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编制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主动性量表并对其主动性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探究提高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主动性的策略。本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四个部分: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