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心率指标对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患者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根据2013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入选初发EH患者206例,收集的206例患者的24小时平均心率、白天平均心率、夜间平均心率、静息心率、夜间心率下降率。根据24小时平均心率、白天平均心率、夜间平均心率、静息心率水平高低分别分为三级别[1]:A级(心率<70次/分);B级(70次/分≤心率<80次/分)和C级(心率≥80次/分)。①24小时平均心率水平分为A级(82例)、B级(45例)和C级(79例)。②白天平均心率水平分为A级(55例)、B级(51例)和C级(100例)。③夜间平均心率水平分为A级(99例)、B级(43例)和C级(64例)。④静息心率水平分为A级(72例)、B级(52例)和C级(82例)。⑤夜间心率下降率根据2013年《中国心律学》对心率昼夜节律定义分为两型:杓型(90例),非杓型(116例)。同时收集研究对象的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并探讨各心率指标水平及昼夜节律的变化与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定性、定量的关系。结果:1.各心率指标分级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发生率构成比比较,24小时平均心率、白天平均心率、夜间平均心率、静息心率B级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发生率依次为(75.56%、68.63%、81.40%、69.23%)和C级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发生率依次为(72.15%、73.00%、79.69%、75.61%)均明显高于A级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发生率依次为(36.59%、25.45%、37.37%、33.33%)。2.夜间心率下降率非杓型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发生率(71.55%)明显高于杓型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发生率(43.33%)。3.随24小时平均心率分级水平由低到高,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分别为(24.24±11.75、41.49±17.31、67.88±27.37),随白天平均心率分级水平由低到高,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分别为(21.59±12.33、37.29±15.41、63.65±26.07),随夜间平均心率分级水平由低到高,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分别为(28.14±9.96、48.94±18.06、67.81±24.44),随静息心率分级水平由低到高,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分别为(26.58±10.30、38.76±11.04、64.65±24.16),随着各心率指标水平的增加,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呈增加趋势(P均<0.01)。4.夜间心率下降率两型间比较,非杓型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50.59±24.49)高于杓型(37.35±22.56),(P均<0.01)。5.24小时平均心率、白天平均心率、夜间平均心率、静息心率、夜间心率下降率与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均有一定的相关性,r分别为0.754、0.729、0.795、0.786、-0.398(P均<0.05)。按相关密切程度由强到弱排列:夜间平均心率、静息心率、24小时平均心率、白天平均心率、夜间心率下降率。结论:24小时平均心率、白天平均心率夜间平均心率、静息心率、夜间心率下降率对高血压患者的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发生率均有一定的影响。夜间平均心率、静息心率、24小时平均心率、白天平均心率与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性;夜间心率下降率与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呈负相关性,高血压患者各心率指标与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相关性密切程度由强到弱排列:夜间平均心率、静息心率、24小时平均心率、白天平均心率、夜间心率下降率。心率水平增快及昼夜节律异常会诱发及增高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