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收集、分析我院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中医证候及实验室指标,探寻不同透析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实验室指标差异,分析患者残余肾功能(residual renal function,RRF)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干预RRF危险因素及中医药调护、辨证施治提供方向。方法:本研究纳入我院自2019年9月开展腹膜透析起至2021年12月共计83名规律就诊或随访的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于2022年3月或终点事件发生(死亡、转血液透析或肾移植、放弃治疗、失访等)之前收集纳入患者的基本情况、实验室指标,将患者根据透析龄分为A组(3个月≤透析龄<12个月)、B组(透析龄≥12个月)两组,并在本科室肾病专家指导下通过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判定中医证型。运用SPSS25.0分析不同透析龄患者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及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最后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患者RRF的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83名患者,其中男性58人(69.9%),女性25人(30.1%)。导致患者进入腹膜透析阶段的原发病调查中,慢性肾小球肾炎23人(27.7%)、糖尿病肾病18人(21.7%)以及原因不详(发现时已为慢性肾衰竭)17人(20.5%)位列前三位。合并病方面肾性贫血59人(71.1%),高血压51人(61.4%),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34人(41%),糖尿病25人(30.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4人(28.9%),心力衰竭14人(16.9%),脑血管疾病6人(7.2%)。在透析龄方面,3个月至12个月(不包括12个月)的患者有38人(45.8%),12个月及以上的患者有45人(54.2%)。2.中医证型分布方面,在本证中,脾肾气虚证27人(32.5%),脾肾阳虚证22人(26.5%),其次为气阴两虚证16人(19.3%)、肝肾阴虚证9人(10.8%)、阴阳俱虚证9人(10.8%)。在兼证中,湿浊证33人(39.8%),湿热证19人(22.9%),瘀血证15人(18.1%),无兼证14人(16.9%),热毒证2人(2.4%),其中风动证0人(0%)。各本证中RRF值及各兼证之间性别、收缩压、BMI、RRF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通过对证型之间成对比较后发现,脾肾气虚证的RRF值相较于气阴两虚证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脾肾气虚证的RRF值与阴阳俱虚证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无兼证的BMI值与湿热证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无兼证的RRF值相较于湿热证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无兼证的RRF值相较于瘀血证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不同透析龄组间比较显示,在基本资料方面,A组(3个月≤透析龄<12个月)患者收缩压高于B组(透析龄≥12个月);B组患者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人数均高于A组;在实验室指标方面,A组患者的CRP、Scr、BNP值均明显低于B组,而e GFR、RRF值明显高于B组;中医证型方面,本证中,A组患者的脾肾气虚证人数明显高于B组,气阴两虚证及阴阳俱虚证人数则明显低于B组。兼证中,B组患者的瘀血证人数明显高于A组,无兼证人数则明显低于A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RRF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在基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方面,相关分析结果提示BMI、RBC、ALB、CRP、BUN、Scr、UA、P、BNP与RRF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继而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LB显著正向影响RRF(β=0.072,P<0.05),Scr显著负向影响RRF(β=-0.002,P<0.05),BNP显著负向影响RRF(β=0.000,P<0.05),BMI显著负向影响RRF(β=-0.072,P<0.05),CRP显著负向影响RRF(β=-0.021,P<0.05)。在中医证型方面,进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本证方面,脾肾气虚证(β=1.432,P<0.05)、脾肾阳虚证(β=0.889,P<0.05)显著正向影响RRF;兼证方面,无兼证(β=1.446,P<0.05)与湿浊证(β=0.898,P<0.05)显著正向影响RRF。结论:1.患者中医证型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本证以脾肾气虚证多见,兼证以湿浊证多见。患者中医证型与RRF、BMI密切相关。2.随着透析龄的增加,脾肾气虚证人数减少,气阴两虚证、阴阳俱虚证人数增加;兼证中无兼证人数减少,瘀血证人数增加。患者心功能及RRF下降,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微炎症状态人数增加。3.RRF下降的危险因素为低ALB、高BNP、高BMI、高CRP、高Scr;中医证型方面RRF下降的保护因素为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无兼证、湿浊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