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标本配穴”针法对老年慢性失眠患者的PSQI评分、FS-14评分、SPIEGEL评分的影响,并评价其临床疗效,为“标本配穴”针法治疗老年慢性失眠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随机将60例纳入的老年慢性失眠患者按1:1分为“标本配穴”组和普通针刺组。“标本配穴”组予以“标本配穴”针法治疗,普通针刺组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频次为1次/天,1周连续6天,两组患者共治疗4周,完成为期1个疗程治疗。两组老年慢性失眠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PQSI量表、FS-14量表和SPIEGEL量表评价其睡眠质量与时间、疲劳程度、失眠程度,并观察评定其临床疗效。
结果:
(1)纳入病例情况:本试验共纳入60例慢性失眠老年患者,年龄在60-74岁之间,按1:1随机分为“标本配穴”组与普通针刺组。试验前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两组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P>0.05),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别。
(2)PSQI评分指标对照:针刺治疗完成后,两组PSQI总评分均降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标本配穴”组的PSQI总评分明显低于普通针刺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同时,治疗后两组PSQI量表各因子评分明显有所降低,在睡眠质量与睡眠时间上,“标本配穴”组优于普通针刺组。
(3)FS-14评分指标对照:针刺治疗完成后,两组FS-14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标本配穴”组的FS-14评分低于普通针刺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4)SPIEGEL评分指标对照:针刺治疗完成后,两组SPIEGEL评分明显降低,统计学差异明显(P<0.01);治疗后,“标本配穴”组的SPIEGEL评分低于普通针刺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5)临床疗效评定对照:“标本配穴”组的总有效率(93.33%)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组(80.00%),两者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1)“标本配穴”针法和普通针法治疗老年慢性失眠均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且“标本配穴”针法的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法。
(2)“标本配穴”针法在对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长、疲劳程度、失眠程度等临床症状的治疗上要优于普通针法。
方法:随机将60例纳入的老年慢性失眠患者按1:1分为“标本配穴”组和普通针刺组。“标本配穴”组予以“标本配穴”针法治疗,普通针刺组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频次为1次/天,1周连续6天,两组患者共治疗4周,完成为期1个疗程治疗。两组老年慢性失眠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PQSI量表、FS-14量表和SPIEGEL量表评价其睡眠质量与时间、疲劳程度、失眠程度,并观察评定其临床疗效。
结果:
(1)纳入病例情况:本试验共纳入60例慢性失眠老年患者,年龄在60-74岁之间,按1:1随机分为“标本配穴”组与普通针刺组。试验前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两组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P>0.05),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别。
(2)PSQI评分指标对照:针刺治疗完成后,两组PSQI总评分均降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标本配穴”组的PSQI总评分明显低于普通针刺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同时,治疗后两组PSQI量表各因子评分明显有所降低,在睡眠质量与睡眠时间上,“标本配穴”组优于普通针刺组。
(3)FS-14评分指标对照:针刺治疗完成后,两组FS-14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标本配穴”组的FS-14评分低于普通针刺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4)SPIEGEL评分指标对照:针刺治疗完成后,两组SPIEGEL评分明显降低,统计学差异明显(P<0.01);治疗后,“标本配穴”组的SPIEGEL评分低于普通针刺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5)临床疗效评定对照:“标本配穴”组的总有效率(93.33%)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组(80.00%),两者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1)“标本配穴”针法和普通针法治疗老年慢性失眠均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且“标本配穴”针法的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法。
(2)“标本配穴”针法在对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长、疲劳程度、失眠程度等临床症状的治疗上要优于普通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