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RM“黑箱”作用机理的多层体系架构模型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著名学者Guest(2011)指出,过去20年中所涌现出的人力资源管理文献源源不断地证实了HRM与组织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然而,二者之间“为什么会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以及这种正相关的关系是如何产生的?”一直是悬而未解的理论问题。他指出,就这一领域最新理论研究进展而言,目前进入了一个可以称之为“不断增加的复杂性”(growing sophistication andcomplexity)研究阶段。不断增加的复杂性促使HRM理论研究沿着两个方向拓展延伸:第一,在什么条件下,HRM会对组织绩效产生正相关性的影响?第二,HRM促进组织绩效改善的作用过程是什么?前一方向关注的理论焦点集中在了组织情境对HRM与组织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上,后一方向则形成了HRM的多层理论。  Colbert(2004)的复杂资源基础观(RBV)阐述了基于HR准则、HR政策、HR活动以及HR活动输出结果四个层级的HR体系构架(Architecture)与特定的组织情境之间因循着内在一致的逻辑联系。Wright与Nishii(2010)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HRM)多层理论模型则从组织行为内在一致性的视角提出:HRM对组织绩效的作用过程是一个从组织层面的常规惯例到员工个体层面的认知程式,认知程式带来“协同性”的员工行为,并由此“跃”回到组织层面HR绩效结果的转化过程。  复杂RBV关于“HR体系构架与组织情境之间内在一致性的逻辑联系”以及多层理论模型“基于组织行为内在一致性的多层因果关系逻辑推理”构成本文两个维度的逻辑推理主线(图1-1)。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多层体系构架模型,实现了两条逻辑主线的统一,阐述了异质性、高绩效与协同性并举的员工战略行为开发原理,进而对SHRM的“黑箱”作用机理给出了一个基于完整多层因果关系链的整体性阐释(图3-14)。具体而言,本文研究进行了如下三个方面的理论拓展:  (1)提出规划性HR活动通过与组织路径依赖和差异化的社会情境契合,能够输出“基于组织与员工共赢发展理念的组织社会规范”;通过与组织路径依赖和差异化的任务情境契合,能够输出“基于职位胜任的可观测、可衡量的高绩效组织行为规范”。社会规范与行为规范共同构成组织层面的HR行为准则(principles),他们是组织整个HR管理工作的行动指南。以此为依据,组织能够进一步编制形成涵盖HR战略目标、理念方针与政策体系(policies)等具有内在一致性的HR战略规划,为组织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前瞻性的HR保障。  (2)提出实务性HR活动通过与写在HR战略规划中的目标、理念、方针、政策的纵向(外部)契合,能够以制度化的方式将各项HR政策转化为可实施的HRM制度;基于组织职业生涯管理(OCM)平台设计及其标准融合与激励相融机制,组织能够实现各项实务性HRM制度的系统化内部契合,进而培育引导每一位员工个体形成角色匹配、发展相融与理念一致的认知程式以及相应的异质性、高绩效与协同性并举的现实性员工战略行为。  (3)除上述两方面所进行的理论拓展外,本文还在组织层面的HR行为准则与员工个体层面的认知程式之间嵌入了基于知识课程体系(组织显性知识载体)与内训师资队伍(组织隐性知识载体)“双知识”组合的可习得、可传授知识规范,改进了原有多层理论模型中组织常规惯例向员工认知程式直接转化面临的理论抽象性高与现实可实施性低的不足。  通过上述三方面的理论拓展,本文不仅从HR体系构架内在一致性的视角阐释了组织HR行为准则、HR政策体系以及实务性HRM制度系统的由来以及三个HR系统层级与特定的组织情境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而且从组织行为内在一致性的视角对SHRM“黑箱”作用过程给出了一个从组织层面HR行为准则到“双知识”组合的知识规范再到员工个体认知程式转化的更为清晰合理的理论阐述。  正如Guest(2011)所指出的,多层理论分析依赖于纵向数据,这意味着我们在研究方法上进入一个更加复杂层面的同时,实证研究也将变得更加困难,特别是如果研究目标还是跨组织而非组织内研究时将更是如此。因为对多层分析而言,想要获得足够数量企业内部情境的详细信息,将是一件让人望而却步的事情。此外,有限的纵向数据往往又会带来一个问题:我们无法知晓好的HR实践活动是何时进入以及由谁引入企业的,这使得有必要增加对那些原创性HR活动(genesis of new HRpractices)的研究。因此,一个替代性办法是选择那些采取了原创性HR活动并取得不错组织效果的企业进行研究,并由此识别出导致成功的原因。  本文基于复杂RBV与多层理论深度整合而成的SHRM多层体系构架模型,在理论构建上延续了Wright与Nishii(2010)多层理论模型构建中的多层因果关系逻辑推理研究方法。通过将Becker与Huselid(2006)的SHRM契合观、Wright与McMahan(2011)的多情境整合构想引入SHRM的多层理论分析中,本文拓展了Wright与Nishii(2010)多层理论模型的假定前提,进而在研究方法上将SHRM的多层理论分析建立在了完整的多层因果关系逻辑推理上。同时,在HR体系构架内在一致性的逻辑阐述上,也弥补了Colbert(2004)类比推理(analogical reasoning)研究方法上的不足。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采用了基于创新实践的案例研究方法。  最后,在研究结论与展望部分,概述了本文对SHRM“黑箱”机理的研究发现与理论贡献,同时也总结了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
其他文献
林业碳汇活动对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概述了世界范围内温室气体排放趋势,分析了我国林业碳汇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我国林业碳源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提供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而课堂则是教学工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工作的主阵地。作为一校之长,只有到教学的前沿去,亲临一线,深入课堂上课、听课,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获得真切的感受,才能在教学工作中拥有发言权,当好指挥员,也才能使学校真正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一是要欣然行走。中小学校长一般都是教师出身,都是作为某一学科教学方面的佼佼者,被提拔到了学校的领导岗位上的。当然,成为校长后,平添了许多繁杂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行微波消融术(MWA)治疗后复发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德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9
传统意义上的校长是管理型的,一手“抓钱”,一手“管人”。现代理念下的校长是专家型的,既要懂管理,也要懂教学。这里就涉及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校长如何研究教学、管理教学、引领教学。推行新课程以来,比较流行校长“行走课堂”的理念,有些专家提出校长要“带好一个班,教好一门课”,正鉴于此,经常可见一些校长亲自“操刀”,拿起生疏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鞭,重返讲台,亲自为全校甚至全市教师上教研课、示范课。这种
期刊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古建筑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保留着多处世界一流、不同时代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凝聚着中国人文思想的精髓。中国古建筑文化是现代中国城
校长行走课堂的方式一是亲自上课,二是下班级听课、评课。校长下班级听课,在教师的意识中,就是检查工作的代名词。无论教师乐不乐意,它都是学校工作中不可能消失的一部分。因此,教师更关注校长以什么方式走进课堂听课。常见的校长听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闯进”,一种是“请进”。所谓“闯进”,就是听随堂课,教师没有接到任何通知,上课铃响了,走进教室才发现校长坐在后面等着听你的课呢;更有甚者,课上到中间,门一开,校
期刊
校长聚精会神行走课堂,才能深入了解教师,了解教学动态,才能运筹帷幄管理学校。现在的校长大多是从一线骨干教师逐渐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在教师心目中,校长是教师的老师。他们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厚的学科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是各学科的教学骨干、行家里手。对于学校来说,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校长要走近教师,回归课堂,经常地走进听课,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示范课或研讨课,作一次专题讲座,带一名青年教师,充分发挥优质
校长行走课堂是一个老话题,这使我想起了过去学校领导为了解教学情况,评判和帮助教师,大多会深入教学第一线,行走于课堂之间。这是他们履行领导和监督职责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然而在今天,随着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学校发展重心的变化,行走课堂本身有了更深层的涵义,行走课堂之后促成了校长的思考,我想这才是更重要的。  为什么这么说?道理很简单。校长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特点,从学校实际出发,提出独特的办学理念,
期刊
“鸟儿在枝头自由地鸣叫,猴子在林中尽情地疯狂,大象在河里痛快地洗个澡,熊猫能吃饱肚子,东北虎能抱着树干来个‘探戈’,北极熊来个慵懒的独舞,企鹅来个优美的‘高台跳水’……让动物在地球上自由自在地生活吧!动物和人类一样同属地球的居民!”随着一声声富有磁性的话语,一张张精美的动物图片在大屏幕上依次地翻转。一位女教师一边点击着鼠标,一边饱含深情地解说着。随后,在优美的萨克斯背景音乐中,她和学生一道做起了动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