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作为中国社会讽刺文学的巅峰之作,它以其丰富的思想和崇高的艺术修养对后世的小说和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译的《儒林外史》,实现了语言间的顺畅交流,文化间的差异共存,显示出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其中的翻译范式和翻译思想对于其他译者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打开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体味中国文化的窗口具有重要意义。
“杂合”起初是一个生物学术语,主要运用于自然科学领域。渐渐地,人文和社会科学在内的许多学科开始借用“杂合”一词。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家霍米·巴巴将“杂合”引入文化研究领域,并将目光转向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不同民族间交流愈加频繁,强势文化无法肆意地侵蚀弱势文化,文化因而呈现出互相依存的特点。杂合理论指出文化间存在“第三空间”,即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可在“第三空间”共存与“协商”。在翻译活动中,杂合理论对文本背后两种文化所形成的二元对立进行解构,传统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得以用崭新的视角进行审视,在综合使用两种翻译策略时实现译文杂合,译文保留两种文化和语言特征。
本论文以霍米·巴巴的杂合理论为视角,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译的《儒林外史》为研究对象,旨在梳理分析文本中的杂合特征,并探讨杂合译本在当今时代的文化意义。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问题以及文章基本框架。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介绍了目前《儒林外史》的翻译和传播情况,回顾了杨宪益和戴乃迭的翻译实践及前人对其翻译实践的研究,并对《儒林外史》杨译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总结。第三章为本文的理论基础。首先简单概述了杂合和后殖民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然后介绍了杂合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体现,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文化和文学批评。最后在后殖民翻译理论参照下,对翻译中的杂合进行了重点分析。第四章深入探讨了杨译《儒林外史》的翻译策略。通过具体实例,讨论和评析了译者所采用的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凸显了其适度杂合的特征。第五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笔者以霍米·巴巴的杂合理论为视角,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译的经典文学巨著《儒林外史》的英译本进行全景式的研究,从语言、文化、文学三个维度对译例进行分析。第六章对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局限性进行说明,为后续研究作出铺垫。
研究发现,在《儒林外史》的翻译过程中,杨氏夫妇采用了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方法来 处理两种语言、文化和文学因素,从而进入“第三空间”,达到一种“杂合”的状态。一方面,异化为翻译过程中的主要翻译方式。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选择以音译等翻译策略处理词汇翻译,并保留了一定的中文句法特征。译者在诸如惯用语、社会、物质等文化层面也多采取异化手段进行翻译。在文学维度,译者保留了中文的说唱形式和叙事技巧,体现了杂合的特点。另一方面,译者也采取了归化的手法以在一定程度上顺应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增进其对文本的理解。归化和异化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优秀的杂合译文。
“杂合”起初是一个生物学术语,主要运用于自然科学领域。渐渐地,人文和社会科学在内的许多学科开始借用“杂合”一词。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家霍米·巴巴将“杂合”引入文化研究领域,并将目光转向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不同民族间交流愈加频繁,强势文化无法肆意地侵蚀弱势文化,文化因而呈现出互相依存的特点。杂合理论指出文化间存在“第三空间”,即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可在“第三空间”共存与“协商”。在翻译活动中,杂合理论对文本背后两种文化所形成的二元对立进行解构,传统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得以用崭新的视角进行审视,在综合使用两种翻译策略时实现译文杂合,译文保留两种文化和语言特征。
本论文以霍米·巴巴的杂合理论为视角,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译的《儒林外史》为研究对象,旨在梳理分析文本中的杂合特征,并探讨杂合译本在当今时代的文化意义。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问题以及文章基本框架。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介绍了目前《儒林外史》的翻译和传播情况,回顾了杨宪益和戴乃迭的翻译实践及前人对其翻译实践的研究,并对《儒林外史》杨译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总结。第三章为本文的理论基础。首先简单概述了杂合和后殖民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然后介绍了杂合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体现,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文化和文学批评。最后在后殖民翻译理论参照下,对翻译中的杂合进行了重点分析。第四章深入探讨了杨译《儒林外史》的翻译策略。通过具体实例,讨论和评析了译者所采用的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凸显了其适度杂合的特征。第五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笔者以霍米·巴巴的杂合理论为视角,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译的经典文学巨著《儒林外史》的英译本进行全景式的研究,从语言、文化、文学三个维度对译例进行分析。第六章对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局限性进行说明,为后续研究作出铺垫。
研究发现,在《儒林外史》的翻译过程中,杨氏夫妇采用了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方法来 处理两种语言、文化和文学因素,从而进入“第三空间”,达到一种“杂合”的状态。一方面,异化为翻译过程中的主要翻译方式。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选择以音译等翻译策略处理词汇翻译,并保留了一定的中文句法特征。译者在诸如惯用语、社会、物质等文化层面也多采取异化手段进行翻译。在文学维度,译者保留了中文的说唱形式和叙事技巧,体现了杂合的特点。另一方面,译者也采取了归化的手法以在一定程度上顺应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增进其对文本的理解。归化和异化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优秀的杂合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