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注重民族精神与历史文化的传承,借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国俗语义是词语概念意义基础上附加的民族文化意义,学生通过学习词语的文化意义,可以增强人文素养,有助于课标人文性的实现。中学语文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国俗词语,而学生却基本不懂其国俗语义,妨碍了对课文的准确理解;所以中学语文中进行国俗语义教学是必要的。语文课中的国俗语义教育,对深入理解课文、拓展学生综合性学习及语文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注重民族精神与历史文化的传承,借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国俗语义是词语概念意义基础上附加的民族文化意义,学生通过学习词语的文化意义,可以增强人文素养,有助于课标人文性的实现。中学语文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国俗词语,而学生却基本不懂其国俗语义,妨碍了对课文的准确理解;所以中学语文中进行国俗语义教学是必要的。语文课中的国俗语义教育,对深入理解课文、拓展学生综合性学习及语文三维目标的“育人”功能的实现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在中学语文课中应用国俗语义进行教学,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增强教学效果;如果在中学语文课中不进行国俗语义的教学,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效果都会受到影响。词语既有实体概念意义,也有通过民族文化联想而形成的国俗语义。概念意义是指词语和其所指代的物体之间的关系,是词语最基本的客观实体意义。国俗语义则指词语的文化附加义,体现民族文化特色。“蝉”这一词语,概念意义是一种昆虫;在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因自身特性、民族心理及历史文化的积淀又有高尚廉洁、患难、解脱、幽怨情思、静谧、悠闲、秋天、感时伤势、羁旅离别等国俗语义。目前,“蝉”的国俗语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基本没有研究与应用。教师对“蝉”这一国俗词语的国俗语义所知甚少或根本不懂,无法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仅知其概念意义,无从知晓其国俗语义。所以,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国俗语义理论素养不够甚至缺失、学生对此基本不懂的问题。中学语文教材中与“蝉”相关的篇目不少,这些篇目中的“蝉”除了概念意义外,大都具有比较丰富的国俗语义。教学中在解读“蝉”的概念意义的基础上,还国俗语义是指在词语概念意义的基础上所添加的与民族历史、民情风俗、地理环境、心理特征、宗教信仰等文化色彩相关的语义。它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离开民族文化的背景,难以理解语言单位的深刻含义。需要对其国俗语义阐释,这样才能更为深入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应该结合具体篇目,从“蝉”的不同义项出发解读课文,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蝉”的国俗语义应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在解读与“蝉”相关的课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属感以及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与探究能力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延平区隶属于闽北,踞溪山之雄,当水陆之会,扼八闽之襟喉,是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延平方言又称延平土官话,是官话在福建省面积最大的一个方言岛,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论文以延平方言词语为考察对象,并从中选取了生育、婚嫁、丧葬、饮食方面的民俗词语,阐释延平方言词语与民俗文化的内在关系,挖掘词汇背后蕴藏着深厚而多彩的延平民俗文化,考察延平人民的文化心理,探究方言与民俗文化中蕴涵的初始人类的思维方式与情感表达,
宋朝是中国词文学的巅峰时期,其内涵美和形式美都具有深刻的美育功能。宋词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同时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构成,它对于高中阶段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界定审美教育及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梳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宋词的选编篇目及变迁史,归纳了宋词的美育功能。同时,以延安市实验中学宋词教学现状为个案,对延安市实验中学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宋词教学从师生两方面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付出更为艰苦、更为艰巨的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建设者付出更为艰苦、更为艰巨的努力,努力的背后需要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支撑。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在国家伟大工程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理想信念教育至关重要。受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主要交流语言之一,已经在社会发展的各领域中彰显出其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样在艺术领域,随着艺术类考生数量的与日俱增及艺术交流日趋国际化的趋势,艺术类考生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出来。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推进我国高中阶段艺术类考生的英语教学工作,改变现在高中艺术类考生的群体英语水平差的现状,给高中艺术类考生的英语教学工作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定位,让艺术类考生提高英
在众多文学体裁中,散文是一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感情饱满的特殊文体,也正由于这些特点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当今的教育制度影响下,高中散文教学中的人文性落不到实处。针对散文教学中的这个问题,本文立足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散文意蕴丰富的特征对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一部分首先对人文性的内涵作了论述;其次把人文性分为情感层面、道德层面、信念层面、审美层面;再次根据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灿烂的精华。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辞海》解释:诗歌,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和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古诗词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社会人文,经济地理,抑或是抒情感怀,咏物悲叹。这些诗作不仅显示了非凡的文艺成就,而且代表了优秀的思想境界和值得千古仰望的精神高度,集
为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我国于2011年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而我国台湾地区也于2011年颁布了《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语文学习领域—国文》的修订。海峡两岸语文学科纲领性文件的变革,势必会影响语文教材的编排。以教材为切入点研究语文学科的规律,这对教师掌握教材,提高教学效率,具有指导意义。而海峡两岸同根同源,有相同的文化底蕴和血脉,因此两岸教材的对比研究更加具有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随文而设的习题,对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双方都有着深远影响。但在当下应试教育的冲击下,师生向考纲看齐使得课后习题易流于形式,因此,对高考视角下的课后习题设计研究很有必要。本文,笔者选用2011-2016年13套高考语文全国卷,在其文言文阅读题的视角下,结合延安市实验中学师生对习题的使用情况,研究使用较广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课后习题设计,发现问题,向编者和使用者提出建议。首先笔
我们通常把语文教材结构分析为四个相互联系的系统: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而其中的助读系统,是指教科书中除去范文系统之外的其他学习材料,如说明、导言、注释、插图、练习、知识链接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助读系统是直面学生学习的,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为学生克服学习中所遇障碍而提供帮助,促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所以助读系统很重要。笔者发现助读系统的知识链接部分,对于学生自学方面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越来越得到强调。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自主变自流”的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即人们过多地将目光聚向学生,强调学生的主体,而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背景下探讨“引导—自主”教学模式就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目的、背景和意义,并简要阐述了国内外对课堂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