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艾芜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进行的极度体验及其《南行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分析归纳,对极度体验的作用与价值进行了探讨,并论述了由此而形成的《南行记》的成就及情感与认知的特点与矛盾,批判的局限性。全文共分两章。第一章:着重叙述艾芜的极度体验与《南行记》的创作特征之间的关系。(一)分析了艾芜长达五年的流浪过程,指出这是一种生活体验。文章研究了这种体验的方式、环境、感受的极度性,指出艾芜的这种亲身流浪的体验活动其实就是一种极度体验。极度体验之旅开阔了作家的眼界,为后来《南行记》的创作积累了难得的素材,做了感情和认识的必要的准备。(二)艾芜的极度体验是一种无目的、无功利性的生活体验,它使体验者能在自然状态下与体验环境相融合,与朝夕相处的流浪者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及割舍不下的情感。因此,《南行记》能较忠实地还原本真的流浪生活,塑造不同于以往的流浪者形象,更为鲜活和直白。第二章:研究了极度体验与《南行记》的成就、局限性之间的关系。(一)极度体验使《南行记》重视反映现实人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极度体验也导致了体验者“我”的情感与认知的矛盾,使作品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关系交待不清。《南行记》中的情感将哲理思辩弱化了,作者自觉不自觉地为他们进行的辩护体现了认识上的一些误区。(二)作为知识者,体验者艾芜不可能完全认同流浪者的生活与思想,《南行记》表现出一定的批判精神。但是这种批判是不彻底的,它从道德层面进行温和而朴素的是非判断,带有理想主义的痕迹。另一方面,极度体验所带给作者的自然情怀,还有天真、单纯的眼光,使得《南行记》少了一些现实主义小说的冲突和对立,多了一些浪漫主义的色彩。结论:极度体验使艾芜无意中实现了一次对创作而言极为宝贵的生活体验。尽管给《南行记》带来一定的影响,但瑕不掩玉,极度体验终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告诉人们一个真理:现实主义没有切身的生活体验,没有来自生活的真情实感,即使有着宏大的创作构思,即使哲学思辩深入而有力,也都会使作品流于苍白。但是极度体验是可遇而不可求,是弥足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