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人工增雨效果的物理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通过个例分析形成物理检验的初步思路,同时对有关物理检验方案设计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提高飞行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及合理性,达到充分利用观测资料进行物理检验的目的。以河南省2005年3月21日和河北省2007年9月28日人工增雨外场试验为例,综合天气形势、地面降水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以及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MS)等实测资料,对两个个例中云宏微观特征、催化前后物理响应进行分析,并对二者中飞行方案设计加以探讨。根据2005年3月21日在河南进行的层状云飞机播云试验的探测资料分析,播云前4200m平飞小云粒子数浓度最大值为1.36×108个/m3,相应平均直径在5μm左右;小云粒子数浓度和云含水量在催化后均减小,播撒层下方变化较之播撒层变化更加显著;5000m高度小云粒子平均直径由催化前的17.32μm增加到催化后的18.07μm,平均直径明显增大,这些作业前后云微观物理量的变化说明了人工催化层状云的物理响应。进一步分析河南省该次飞机播云试验个例的物理检验方案,认为本方案在对自然云探测和播云催化效果的物理检验方面具有可行性;同时认为催化后5000m、4200m平飞和5000m-4200m垂直飞方位需适当调整,对带状层状云播云探测方案需进一步改进;增强飞机飞行方向与所探测带状云系移动方向的一致性,根据风向、风速的变化对催化后播云层下方平飞、垂直飞方位在垂直高度上进行适当调整将更为合理。根据2007年9月28日在河北省进行的积层混合云飞机播云试验的探测资料分析,通过雷达回波发现内丘-沙河-宁晋-邢台段和隆尧-任县段播云后所探测云块均不是播云云块,针对内丘-赞皇-隆尧段和赵县-石家庄段作进一步分析探讨。飞机于赞皇转弯后发现小冰晶粒子数浓度增加,冰晶粒子尺度有一定延展;石家庄上空小云粒子数浓度在相应时段内减小,平均直径增大,谱宽延展,大云粒子和降水粒子数浓度增加,且大云粒子数浓度增加明显。针对河北省该次飞机播云试验个例进行作业效果物理检验,对以层云为主其中镶嵌对流且移动较快的云系,内丘-沙河-宁晋-邢台段飞行方案存在一定的缺陷。赵县-石家庄段在一点上空开展盘旋平飞垂直下降飞且垂直飞过程中进行播撒作业的方案对云体结构探测具有可行性,能够获得较为完整的云垂直结构特征资料,但该方案在播云效果物理检验方面存在问题,需增加相应平飞高度下风方的二次探测飞行,进一步检验播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