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翻译策略——对Study of Sociology两个汉译本的比较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l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在目的论框架下对StudyofSociology的两种中文译本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首先、以目的论为基础的翻译策略在严复的翻译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翻译目的促使严复的译本采取一种“非正法”的总体翻译策略;而张洪辉和胡江波的现代译本,目的性不强,更偏重与原文本的对等,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其次、两个译本不同的翻译策略各自实现了自己的翻译目的。尽管两个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偶有背离总体策略,但这种背离也是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第三、尽管从翻译史整体来看,“对等”的翻译策略占据了主体地位,但通过分别运用目的论的基本原则对两个译本进行研究后,本文认为尽管对等翻译在翻译实践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对于某些翻译来讲,目的论在文本翻译中具有决定翻译策略的重大作用,并且目的论为研究同一源语文本的不同译本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支撑。所以,在承认对等翻译策略的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否定目的论对广义上的文学翻译研究的适用性。 另外,对于StudyofSociology的两个汉译本而言,目的论可以解决对两种翻译策略的对立问题。本文认为,译本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之间并非纯粹对立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对立体现在二者之间的不相融合,统一主要源于二者都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 简言之,在目的论的框架下看两个译本翻译策略可以发现:目的论对两个译本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包括主要翻译策略与次要的翻译策略;而译本采用的所有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是对立统一的,翻译策略共同为译者的翻译目的服务。 论文最后指出,在利用目的论来探讨翻译策略的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目的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局限性。在中国翻译学术活动中,许多学者运用目的论来解释翻译史上名家的翻译风格,如严复的翻译风格。他们这种通过目的论来研究翻译史上的名家的翻译风格往往带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只注重名家的小部分翻译作品和翻译实践,这种研究如同“只见冰山的一角”是不能概括译者的整体翻译风格的,因而是不合适或不完整的。
其他文献
在美国第一次女权运动接近尾声时诞生的平等权利修正案自其提出之日起即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却至今未能通过。本文以该修正案为研究对象,以其提出背景及曲折历程、以及支持
《局外人》主要描写了美国现代社会的黑人问题,反映了黑人在种族主义社会环境里的抗争。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克洛斯·达蔓追求自我的描写,赖特揭示黑人在追求种族平等和社会正义中
新闻是人们了解社区、城市、国家乃至国际事件的主要途径。通常人们认为新闻的主要责任是如实地反映事实,但实际上,新闻也承担着引导、劝说读者的责任,修辞等语言修饰方法在新闻
招聘面试是企业人力资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个企业和机构招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由于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及高福利待遇,以及外企的高薪和广阔
肯·凯西以美国50年代“垮掉一代”向60年代反文化运动发展的中间人而著称。他的第一部小说聚焦于麦克墨菲在精神病院里帮助布洛顿以及其他病人重建自信和勇气与代表着冰冷、
新闻媒体一直向大众宣称其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者们的大量研究否认了这一观点,他们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主要理论基础,通
安·佩特里(1908-1997)是当代美国文坛著名的非裔女作家。她的作品得到读者与评论家的一致认可。佩特里的主要成就在小说。迄今为止,佩特里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国内系统的研究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