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开放与经济效率协调性研究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lz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经济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增长依然存在低效率甚至伪效率的方式;另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度已较高,而国内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现象依然存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因此,正确处理好双向开放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深入开展双向开放与经济效率协调性理论与实证研究,对于丰富双向开放以及经济效率理论,客观评价二者协调性,对于政府针对二者之间出现的问题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控政策,解决现阶段双向开放与经济效率的不协调问题,对于打破国内市场分割,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大市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率、双向开放水平,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双向开放与经济效率协调性的研究现状,由此给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以及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是双向开放与经济效率协调性评价体系研究。首先界定了双向开放与经济效率协调性概念,其中包括双向开放、经济效率概念的界定。其次,构建了双向开放与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介绍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遵循科学性原则、系统性与代表性原则、可行性和可比性原则;之后从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两个方面构建了双向开放评价指标体系,包含18个二级指标,61个三级指标;从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率构建了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包含9个二级指标和53个三级指标。最后介绍了双向开放与经济效率协调性测度方法,包含双向开放与经济效率测度方法以及双向开放与经济效率协调性测度方法。第三章是我国现阶段双向开放与经济效率的综合评价。本章在前两章的理论基础之上,利用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全国以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双向开放、经济效率综合评价指数进行测算,并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分析,得出相应结论。第四章是我国现阶段双向开放与经济效率协调性综合评价。首先分析了全国双向开放与经济效率协调性测度结果;其次介绍了三大地区双向开放与经济效率协调性测度结果,并对结果进行了横向和纵向分析;最后得出相应结论。第五章是双向开放与经济效率相互影响实证分析。首先介绍了经济效率对双向开放的影响机制分析;其次分析了双向开放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最后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函数,进一步对双向开放与经济效率相互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第六章为本文的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及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通过以上的研究内容,本文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我国及三大地区双向开放(包括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对外开放程度高于对内开放程度。东部地区双向开放(包括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程度相对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低。(2)我国及三大地区经济效率(包括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率)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生态效率高于生产效率。东部地区经济效率(包括生产效率与生态效率)相对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低。(3)全国双向开放与经济效率(包括对外开放与经济效率、对内开放与经济效率、生产效率与双向开放、生态效率与双向开放)处于基本协调状态。其中,对外开放与经济效率的协调度高于对内开放与经济效率的协调程度;生产效率与双向开放协调程度高于生态效率与双向开放协调程度;对内开放与经济效率协调程度较低。(4)三大地区双向开放与经济效率(包括对外开放与经济效率、对内开放与经济效率、生产效率对双向开放、生态效率与双向开放)基本协调,其中,西部地区对内开放与经济效率不协调。东部地区协调度相对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低。(5)全国以及东部地区双向开放主要受商品开放、货物贸易依存度以及信息开放等因素影响;商品开放、土地开放以及信息开放对中部地区双向开放影响比较明显;商品开放、信息开放以及生产开放对西部地区双向开放影响比较显著。全国以及东中地区经济效率主要受劳动效率、环境效率、经济结构影响;西部地区经济效率主要受环境效率、资源效率以及经济规模因素影响。(6)双向开放与经济效率相互有正向影响,其中东部地区相互影响作用更为明显,其次是中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最小。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第一,界定双向开放、经济效率以及协调性的内涵,提出相应的衡量尺度。本论文界定双向开放、经济效率及二者协调性内涵,从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率、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几个方面提出双向开放与经济效率协调性的衡量尺度。第二,构建双向开放与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从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两个方面构建了双向开放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含18个二级指标,61个三级指标;从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率构建了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包含9个二级指标和53个三级指标。
其他文献
吡咯喹啉醌(PQQ)是一种具有热稳定性、水溶性等特点的红褐色醌类化合物。PQQ因其重要的生理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课题通过前期实验室筛选获得一株吡咯喹啉醌产生菌ZGS-LLP 411,经菌种鉴定为脱氮生丝微菌,命名H.deitrificans LLP 411。以此菌株为出发菌株,本文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基于96孔板的GDH酶高效筛选方法
学位
酸马奶是一种营养丰富、口感独特,具有医疗保健功效的传统发酵乳制品,目前由于其生产加工十分传统,冷链贮藏货架期较短,且无法常温保存,国内除新疆、内蒙等地之外,还不被广大群众所了解。对酸马奶进行热处理有助于突破冷冻链的销售局限,然而过强的热处理条件将导致成分的严重破坏,影响感官品质和贮藏稳定性,选择合适的热处理条件以及是否需要添加稳定剂以求进一步延长其货架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
学位
紫薯富含花色苷和硒元素,以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紫薯饮料口味独特,营养丰富,广受消费者的喜爱。然而,贮藏过程中的紫薯饮料存在悬浮性差和花色苷易降解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其感官品质。结冷胶作为新型微生物多糖,在饮料悬浮中具有优势。本文以紫薯饮料及紫薯花色苷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高酰基结冷胶和低酰基结冷胶对贮藏期内紫薯饮料的悬浮和色泽稳定性的影响,并针对紫薯花色苷降解及其稳定性进行了探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
学位
食源性致病菌是导致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爆发等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全球范围内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疾病的高发病率导致了患者的高死亡率。因此,为了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的保证,人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更好的方法来对致病菌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有标准方法和快速检测方法两大类,标准方法具有准确、稳定的优点,但其也有操作复杂,耗时长等缺点。因此,各种现代快速检测技术应运而生,如以微量生理生化
学位
在厌氧条件下,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过程(Denitrifying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简称DAMO),以甲烷为电子供体,以硝酸氮或亚硝酸氮为电子受体,可同时实现甲烷氧化和废水脱氮。目前,DAMO的研究还处于实验室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影响DAMO过程的环境因素,系统运行工艺参数及反应代谢途径等均未探明。为推进DAMO过程的理论研究进程,必需明确各种运行条件(如底物
学位
免疫层析法(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ICA)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检测技术,因其经济、快速、简便、无需复杂设备和专业操作人员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各检测领域。一直以来,标记物的筛选都是免疫层析技术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本实验室在纳米材料领域也有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对彩色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制备方法的改进,自主研究出单分散核壳型多颜色二氧化硅纳米颗粒(core-shell colo
学位
安全的饮用水、卫生设施和清洁的家用燃料是保障家庭成员健康的基础。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30多年间,农村环境卫生服务可及性状况虽然得到很大改善,但较之城市,农村自来水、管道煤气、冲水厕所普及率较低。然而,目前我们对环境卫生服务可及性、健康和收入三者之间的影响和互动机制还知之甚少。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人力资本理论,构建理论模型深入考察环境卫生服务可及性、健康与收入的影响和互动机理;利用20
学位
叶酸是参与核酸合成及细胞分裂分化的重要物质,叶酸缺乏会引起神经管缺陷、血管疾病和癌症等一系列的疾病。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叶酸,必须通过富含叶酸的膳食得到补充。一些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能够产生叶酸,是天然叶酸的重要来源。本实验室从生鲜牛乳中筛选得到一株高产叶酸的清酒乳杆菌菌株Lactobacillus sakei LZ217,为深入探究此株乳酸菌的性能,本课题研究了L.sakei LZ217对人体内外环境
学位
豆浆一直是国人早餐的重要食材及饮品,但一直以来豆浆大多以大豆为原料制作而成,较为缺乏口味与口感的创新,少数与其他材料搭配的诸如五谷豆浆等豆浆也存在需要滤渣及口感粗糙等问题。本实验选取大豆为主要原料,经处理后与燕麦、巴旦木、银耳等原料进行混合包装,开发了一款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丰富的早餐包,配合家用豆浆机可制作出无渣、不沉淀且营养丰富、口味怡人的早餐饮品,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浆料的
学位
中国水资源问题由来已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农业用水不断增加,水体污染愈发严重。在面临着如此严峻的水贫困问题的同时,中国传统的经济贫困问题亦亟待解决。因此,本文在阐述水贫困理论基础,分析水贫困对经济的增长阻力作用后,利用2003~2014年中国各省区面板数据,以我国30个行政单位(除西藏和港、澳、台)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主成分分析法,基于总体层面、时间层面和空间层面,采用水贫困指数对全国水贫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