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碳排放效应研究

来源 :江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0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石能源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产生的CO2、CH4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这些气体浓度的增加。本文利用赣江上游流域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5期遥感影像图,对赣江上游流域1990-2010年间的土地利用结构时序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和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进行分析,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Boosted Regression Trees法分析了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随后计算得到赣江上游流域1990-2010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量,从而分析赣江上游流域的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机理,进而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采用无残差的LMDI分解法和基于Kaya恒等式的拓展分解模型对赣江上游流域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定量化分析。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根据赣江上游流域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的研究,提出了适合赣江上游流域的碳减排的技术路径及政策指导。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林地是赣江上游流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1990-2010年间,赣江上游流域面积增加最大的是林地,其中针叶林面积增加了1.06×10~5 hm~2,阔叶林面积增加了3.22×10~4 hm~2,针阔混交林面积增加了7.79×10~3 hm~2,竹林面积增加了9.93×10~3 hm~2,其他林面积增加了3.99×10~3 hm~2。面积减少最多的是草地。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建设用地,其次是草地,林地的变化幅度最小。1990-2010年间赣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导土地类型是林地和草地。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程度呈现增减波动的趋势。1990-2010年间,对耕地变化影响最大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其决定了耕地面积变化的25.6%,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对林地面积变化影响最大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是林业占农林牧渔业比例变化,其决定了林地面积变化的83.7%,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对建设用地变化影响最大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为GDP变化,其决定了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的89.9%,在一定范围内呈现正相关关系。第二,赣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的测算结果显示,建设用地是最主要的碳源,其次是耕地。林地是最大的碳汇,其次是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1990-2010年赣江上游流域的净碳排放量表现为碳汇,且碳排放总量逐年增加,20年间增加了24.26Tg C。第三,碳排放效应分析表明: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总量之间相关性差异较大。各阶段规律各不相同。1990-1995年间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碳排放弱效应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总量变化影响较弱。1995-2000年间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碳排放负效应期,由于建设用地面积的减少,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也减少。2000-2005年间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碳排放正效应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碳排放总量变化起到了主导作用,影响程度一般。2005-2010年间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碳排放激增效应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对碳排放总量变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影响程度很大。第四,基于LMDI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表明:对赣江上游流域CO2排放影响最大的驱动因素是该区域的经济规模和该区域所使用能源的能源强度。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对CO2的排放有一定的驱动作用,虽然消耗能源的结构、居民生活水平、区域的人口规模和区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贡献度较小,但是也不能被忽视。最后,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达到低碳的土地利用:(1)大力造林绿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2)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调整土地利用强度,控制建设用地碳排放;(3)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大力推行土地资源整治和保护,强化土地利用政策执行力度,促进土地低碳化利用;(5)加大力度进行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低碳化形式。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配合营养支持干预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洛阳市第六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行胃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和营养支持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评分越高焦虑与抑郁情绪越严重。运用SF-36评分量表对
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权保障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强“人权司法保障”的制度改革要求,标志着我国司法人权保障将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司法人权保障的重点是通过司法来完整地保障人权尤其是法定人权的现实化,强调法治社会背景下司法之于人权现实化的主导意义,克服当前司法人权保障局限于程序性人权保障的潜在不足,进而使人权法治保障模式之于人权现实化的实践价值得到完整意义上的实现。人权,是一具有多
A 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es,IAVs)感染常常导致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患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导致较高死亡和造成疾病的大流行。IAV属于正粘病毒科,其基因组由8条分节段的负链RNA组成,通常编码17种病毒蛋白。该流感病毒的主要靶细胞是呼吸道上皮细胞,也可以感染巨噬细胞和呼吸道的树突细胞。先天免疫系统通过Toll样受体(TLRs),Nod样受体(NLRs)和最近发现的RN
据WHO统计,2015年,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1],自杀是导致死亡的第17位原因,是15—29岁人群死亡的第二位死因[2]。癌症可能导致自杀,以往研究表明与普通人群相比,癌症患者的自杀率几乎翻了一倍[3-5]。是自杀的高危人群,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更容易出现自杀意念(SI)[4,5]和自杀未遂(SA)[5,6]。近年来,全球肿瘤发病率逐年递增,成为一个全球性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然而,国内尚缺乏
1、研究背景胶质瘤是临床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胶质母细胞瘤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5%。胶质瘤是一种高度恶性、呈浸润性生长的肿瘤,与周围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并易于复发,故临床疗效不理想。当前国内外针对胶质瘤治疗的方案是通过手术最大范围的切除病灶,同时联合放疗及替莫唑胺等药物化疗,该治疗方案提高了胶质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了生存期,但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并产生对化疗药物的耐药。因
控释尿素通过调控氮素释放与作物养分吸收相同步,在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能够显著提高作物产量,是解决多年来氮素利用率低问题的理想选择。生物刺激素能够增强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提高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被认为是促进作物优质高产的重要保障。农业生产中单独施用控释尿素或生物刺激素已是普遍的增产方式,但二者的协同增效作用却鲜有报道,尤其是开展环保、高效的生物刺激素的研究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V
实验一 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目的:观察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神经元凋亡的影响,以及cIAP1表达与神经元存活的关系。方法:选取SPF级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9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每组18只,再按术后3d、7d、14d分成三个亚组,每组6只。除假手术组外所有大鼠均给予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pMCAO)
随着人类认识宇宙的手段不断丰富,人类的探测活动向外层空间乃至深空环境不断拓展,使得中高轨道的卫星应用逐渐增多。然而,确定卫星的高精度轨道是保证卫星应用任务成功实施的前提和基础。目前,传统的地基测量技术,通过测角、测速和测距的方法,依然是实现中高轨卫星定轨的主要技术手段。由于地基测量技术存在跟踪弧段短,测站分布不均等缺陷,定轨精度仅为百米量级,已经无法满足中高轨卫星及航天器的高精度应用需求。星载GN
目前,中国都市报群体正处于发展历程的大衰落时期。20年间,从迅速崛起到加速崩塌,可谓其兴也勃,其衰也忽。曾经处在黄金时代的都市报何以一朝衰落?处于这场媒介变迁中的都市报从业者的生存状态如何?都市报组织状态与个体行为之间怎样互动?衰落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由此,都市报的衰落图景与失范现象构成了本文的中心主题。本文以《新疆都市报》为主要研究个案,拓展到内地都市类媒体和报人,以此考察都市报群体的发展路径,尤
土地利用变化是链接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过程的纽带,同时,也是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目前,国内外多以城镇为研究单元进行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效应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而从像元尺度上对区域土地生态、社会、经济效应耦合协调程度的研究还非常少。陕北黄土高原不仅是土地利用变化热点区、生态系统脆弱区,又是生态建设重点区、国家能源建设重点区、国家重点扶贫区,生态社会人文多重问题交织共存。因此,本研究选择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