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可渗透反应层强化电动修复铬污染土壤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ifan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重庆某铬盐化工厂旧址铬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双可渗透反应层的引入对于电动修复污染土壤中Cr(Ⅵ)的强化效果。对污染土壤的物化性质和污染特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土壤的主要化学成分为O、Ca、Si、Cr、Fe、Al、Mg、S和其他一些微量元素,其中铬为9.17%,表明该场地的首要污染物为重金属铬。土壤中总铬和Cr(Ⅵ)含量分别为31318.90mg/kg和338.84mg/kg,表明该场地对周边环境和人类健康存在着严重威胁。此外,通过硫酸硝酸法测得该场地土壤Cr(Ⅵ)浸出浓度为14.54mg/L。在传统电动修复的基础上,当以10%磷酸酸化活性炭为阴极可渗透反应层时,探究了三种不同阳极可渗透反应层材料(活性炭、零价铁、铁炭混合物)对于电动修复的强化效果。结果表明,双可渗透反应层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土壤pH,提高了Cr(Ⅵ)修复效率,尤其是以铁炭混合物为阳极可渗透反应层时,Cr(Ⅵ)修复效率增加了4倍以上。在单因素实验中发现,阳极可渗透反应层的铁炭质量比为1:1时,Cr(Ⅵ)达到最佳修复效率(58.62%)。这表明当活性炭与零价铁(ZVI)以1:1比例混合时,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和ZVI的氧化还原作用。三个土壤区域(即近阴极土壤区域S1、中间土壤区域S2和近阳极土壤区域S3)的Cr(Ⅵ)修复效率顺序为S1>S3>S2,这表明,在双可渗透反应层法电动修复铬污染土壤的过程中,Cr(Ⅵ)可能不仅通过电场作用迁移出土壤区而得以去除,还通过进入土壤的Fe2+直接在土壤区将其还原为低毒性和低迁移性的Cr(III)。选取对阴极OH-的控制(即酸化活性炭的磷酸浓度)、电压梯度和修复时间三个因素为实验变量,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当以20%磷酸酸化活性炭为阴极可渗透反应层时,在2.0V/cm的电压梯度下运行8天,Cr(Ⅵ)修复效果最佳,修复效率达75.01%。修复后土壤Cr(Ⅵ)含量由338.84mg/kg降低至84.68mg/kg,此外,Cr(Ⅵ)浸出毒性和不稳定形态铬(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的含量也大大降低了,双可渗透反应层耦合的电动修复技术显著减小了铬污染土壤的污染程度和环境危害性。
其他文献
压电泵因精密控制、无电磁干扰的优点在泵领域内脱颖而出,无阀压电泵不但包括这些优点,同时因结构简单、无阀体和泵体之间的磨损和造价低等独特的特点在压电泵领域中备受欢迎
近年来,空气质量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PM2.5以其粒径小、吸附能力强、滞留时间长、能够远距离传输等特点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近地面空气质量监测站布设时间较晚且数
近年来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大数据和数据挖掘技术的成熟。随机森林作为数据挖掘中常用的分类算法,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支撑各研究机构、商业组织、医疗机构
近年来,阻变存储器由于其结构简单、操作速度快、功耗低、读写速度快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下一代非易失性存储器的潜在候选者。Ⅱ-Ⅵ族化合物半导体CdZnTe薄膜材料具有铁电性能,可以作为阻变存储器MIM结构中的阻变层,获得新型阻变存储器。本文提出阻变CdZnTe薄膜的制备与开关特性研究,旨在获得性能优异CdZnTe薄膜存储器件,探究其开关特性的机理。本文以物理气相沉积技术为基础,采用射频磁控
箱涵是水利,公路,铁路等工程施工建设中被广泛应用的常用建筑物,主要分为沟埋式和上埋式。箱涵由于结构设计缺乏较合理土压力计算理论导致了高填土箱涵结构不安全或过分保守
紫色土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受当地气候条件和耕作方式等的影响,紫色土覆盖区特别容易被侵蚀,导致土壤营养成分流失。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不但有利于农田土壤养分固持,
知识图谱使互联网上海量杂乱的信息得以有效的组织和利用。在线百科中蕴含的大量知识以及结构化与半结构化内容使其成为知识图谱构建任务最常用的知识来源之一。然而现有基于在线百科构建的知识图谱大多仅从百科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内容中获取知识,忽视了非结构化的百科文章中蕴含的大量知识。从非结构化文本中抽取指定实体的预定义属性值是槽填充任务的研究内容。应用于知识获取的槽填充现有工作目前以关系分类方法为主,缺乏对非实
SO2是我国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主要来源于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工程上采用多种技术减少SO2的排放,其中湿式氨法烟气脱硫技术被广泛应用。亚硫酸氢铵作为湿式氨法烟气脱硫工
危化品是推进工业发展的基石。由于危化品的易燃、易爆以及有毒等特性,任何与其使用相关的工业环节都会给人员和环境带来极大的风险。如何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尽可能降低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新闻逐渐成为网络民众最为关注的信息来源。网络舆情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它需要监控与引导。对于热门话题发现与趋势分析的研究可以及时发现社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