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T1A受体在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

来源 :皖南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u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5-羟色胺1A型受体(5-HT1A受体)在脊髓同侧中央管周围区(ipsilateral pericentral,iPCC)神经元至运动神经元(motoneuron,MN)突触传递长时程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本实验使用新生(8~14d)SD大鼠制备脊髓横切片,运用细胞内记录技术对腹角MN进行记录,电刺激iPCC在MN诱发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并在稳定记录细胞15分钟后给予灌流5-HT1A受体激动剂8-OH-DPAT(1μmol/L)、GABAA受体阻断剂荷包牡丹碱(bicuculline,30μmol/L)、甘氨酸受体阻断剂士的宁(strychnine,1μmol/L)、PKC激活剂PMA(1μmol/L、3μmol/L)记录iPCC-EPSP变化,并对iPCC进行强直刺激,观察上述药物对LTP诱导的作用,并在诱导出LTP的1个细胞灌流NMDA受体阻断剂APV(30μmol/L),观察EPSP变化情况。观察强直刺激对EPSP表观受体动力学相关参数的影响。结果如下:对8个记录稳定且状态良好的MN给予iPCC强直刺激(100Hz,50脉冲/串,波宽0.4~1.0ms,共6串,串间隔10s,10~100V),其中2个细胞(MN1,MN2)的iPCC-EPSPs幅度超过基础值的120%,并且维持了30min以上,可判定为iPCC-LTP。对2个出现iPCC-LTP的细胞进行iPCC-EPSP的表观受体动力学分析,MN1的K1值在强直刺激后有少许降低,而K2和KT值在强直刺激后均有少许增大。MN2的K1值在强直刺激后有所增大,而K2和KT值在强直刺激后均是先出现少许减小再有所增大。对3个MN在强直刺激前给予5-HT1A受体激动剂8-OH-DPAT(1μmol/L)灌流,其中一个细胞EPSP增大,两个减小,再给予iPCC强直刺激,两个细胞表现出LTP现象。对6个MN进行联合灌流GABAA受体阻断剂荷包牡丹碱(30μmol/L)、甘氨酸受体阻断剂士的宁(1μmol/L),待EPSP幅度稳定后再进行强直刺激,结果在1个细胞上记录到了LTP现象,之后对这个细胞进行NMDA受体阻断剂APV(30μmol/L)的灌流并稳定记录了10min,发现EPSP幅度尤其是曲线下面积显著减小。对稳定记录、状态良好的5个细胞依次灌流PKC激活剂PMA(1μmol/L、3μmol/L),并稳定记录25min,发现EPSP基本没有改变,并且在其中的3个细胞进行强直刺激,均未能诱导出LTP。结果表明,iPCC到脊髓MN的突触通路可以诱导出iPCC-LTP,但诱导成功率较低。8-OH-DPAT易化了iPCC-LTP的诱导。抑制性氨基酸受体阻断剂在iPCC-LTP的诱导中可能无明显易化作用。PKC激活剂PMA对iPCC-EPSP无明显作用,且对iPCC-LTP的诱导也无明显易化作用。
其他文献
在全球变暖的大气候背景下,局部地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严重影响该地区甚至全球的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同时这些自然灾害事件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晋陕蒙毗邻地区作为
本文主要在B(X)上给出了Lie中心化子的一种刻画,并分别在零积处,幂等元算子积处作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文一些常用的符号,中心化子,Lie中心化子以及文章中
种群动力学因其重要性成为数学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在种群动力学的早期研究中,学者们常利用微分方程描述种群的发展过程.考虑到自然界某些瞬时的干扰因素,用脉冲微分方程来
算子空间理论是数学学习系统中的一门重要科目,现阶段,经过广大学者的研究且已得到迅速发展.而通过泛函分析的学习,我们熟知投影是代数学习中的一种特殊算子且满足A2=A=A*,现
算子代数上的映射与算子代数的某些固有性质有着密切关系.为了进步探讨算子代数的结构,众多学者对可加或线性映射已经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近来无可加或线性假设的映射引起
本学位论文主要运用变分方法,在Nehari流形上证明所讨论的问题,在不同的条件下基态解的存在性.绪论部分,回顾了本论文所讨论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发展过程及已有的结果.并提出
21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不同学科门类的文献数量急剧增加,各种各样的知识数据库层出不穷,如CNKI、Web of Science等,如何从海量的文献资源中迅速查找到自己研究领域的
第二哲学思想是由佩内洛普·麦蒂(Penelope Maddy)在为集合论公理进行辩护时提出的一种新的探究数学哲学的方式。麦蒂的整个思路主要体现在其2007年出版的《Second Philosoph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复杂系统都可以抽象成复杂网络,如生物蛋白质网络、社交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流行病传播网络等等。学者多年来研究发现,真实网络除了有无标度性质、
目的使用三种实验方法,在蛋白质和核酸水平,找出苯丙氨酸羟化酶在日本刺沙蚕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的证据,为进一步寻找无脊椎动物体内芳香族氨基酸羟化酶基因分化的节点提供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