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与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及其亚型患者的食管运动功能及胃肌电活动的特点。方法:1.采用最新的罗马IV诊断标准,筛选于我院消化科住院符合FD诊断的患者共82例,依照罗马IV诊断标准分为两个亚型,分别是餐后不适综合征组(Postprandial discomfort syndrome,PDS)共40例,上腹痛综合征组(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共42例。2.入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其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早饱、恶心、呕吐、嗳气、反酸共计8组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分为四档,分别是0、1、2、3分。其中0分表示否认该症状;1分表示患者需要刻意注意才能感受到症状;2分表示症状存在,但是目前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3分表示症状存在,并且对正常工作和生活有较大的影响。最后进行统计与分析,算出上述各项症状所占比例。3.统计入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文化程度等,同时根据身高、体重计算BMI。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本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共计82例均完善了胃电图(Electrogastrogram,ECG)检查,并且其中共有30例患者在完善ECG检查的同时还完善了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 resolution esophageal manometry,HRM)检查。结果:1.PDS、EPS亚型在性别、年龄、BMI方面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入组患者中,在年龄分布上,以处于51-60岁年龄区间内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在文化程度分布上,以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3.在FD症状发生率上,餐后饱胀的比例最高,占比为75.6%,其次为上腹痛(64.6%)、嗳气(62.2%)、反酸(58.5%)、上腹烧灼感(52.44%)、早饱(48.8%)、恶心(26.8%)、呕吐(13.4%);在症状严重程度积分累计百分比上,仍然以餐后饱胀的比例最高,占比为24.5%,其次为上腹痛(17%)、嗳气(16.3%)、反酸(13.3%)、上腹烧灼感(10.9%)、恶心(4.7%)、呕吐(2.6%)。4.PDS亚型与EPS亚型相比,餐前DF、餐前DP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在餐后DF、餐后DP上,PDS亚型均显著低于EPS亚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餐前的胃电节律异常构成比上,两亚型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餐后的胃电节律异常构成比上,PDS组为76.2%,EPS组为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餐前的胃电节律异常类型构成比上,两亚型不存在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餐后状态下,PDS亚型出现胃电节律过缓、过速、紊乱的比例分别为53.1%、18.8%、28.1%,而EPS亚型出现胃电节律过缓、过速、紊乱的比例分别为22.7%、54.6%、22.7%,两亚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本研究共有30人完善了HRM检查,其中PDS亚型共计17人,EPS亚型共计13人。在LESP、4s IRP、DCI均值上,PDS亚型低于EPS亚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UESP、LESL、UESL、DL上,两亚型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FD患者中,DCI与餐后DP之间存在正相关(r=0.733 P<0.05),与餐后DF之间存在正相关(r=0.571 P<0.05),余LESP、4s IRP与DF、DP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1.中老年人及文化程度较低者更易患FD;FD患者最易发生餐后饱胀与上腹痛症状,较少出现恶心、呕吐症状。2.FD患者存在胃肌电活动异常,存在胃动力障碍;两亚型在餐前胃动力上不存在差异,在餐后胃动力上,PDS亚型低于EPS亚型。在餐后胃电节律上,PDS亚型多表现为胃电节律过缓,EPS亚型多表现为胃电节律过速,PDS亚型较EPS亚型更易出现餐后胃电节律异常。3.PDS亚型在食管运动方面很可能存在功能障碍,PDS亚型相较于EPS亚型可能更易表现为食管下段运动功能减弱,PDS亚型与GERD可能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4.FD患者胃运动功能与食管下段运动能力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