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社会责任与精神世界却走向滑坡。“一切向钱看”的极端正在使一些人追求名利,失去理想、信念的支撑,缺乏社会责任感,精神世界变得空虚。基于这种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重提向“雷锋”同志学习,提升自我的重要性。虽然“雷锋”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有一种精神是它的继承和发展,它就是志愿精神,志愿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民族和事业前行。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志愿服务活动也必须融入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洪流中,而大学生是中国志愿服务的主要力量,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的内在动力,因此,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现状的研究是一个值得深入的课题。大学生是青年志愿者的主要力量,是志愿者队伍中最广泛、最年轻、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群体,更是社会中的精英团体。志愿服务及其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人与社会互相融合、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这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的。1993年底,团中央发出了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号召,大学生志愿者虽然也有参与到扶贫济困、爱心捐款、环境保护、敬老工程、为大型活动等提供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但离团中央所号召的志愿精神还有很大的差距。本文的写作就是围绕大学生志愿精神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因此,本文以贵州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及笔者亲身参与志愿服务为例进行展开的。首先,从志愿精神这一概念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综述,包括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当代研究的现状等。其次以大学生志愿精神与构建途径方面分说。再次,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相关调查和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我国大学生志愿精神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然后,针对前文提出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外高校志愿精神培育的较好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和弘扬情况,提高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工作的认识、加大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课程的整合力度,创新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工作的实践内容,营造广泛的舆论宣传,最后得出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存在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它能走到今天需要推动全社会更多的人去认知和认同,需要对志愿者实行激励机制,以机制建设来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