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区域经济的增长出现了严重的不协调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如若这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必然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11年,中原经济区正式被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并写入了“十二五”规划之中,可见,协调我国的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引起了我国有关部门的重视。中原经济区经济虽然在迅速发展,但经济发展是否协调?能否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亟需解决。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中原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并对中原经济区进行合理分组,最终确定影响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可为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借鉴。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区域经济差异和协调发展的动态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系统的整理,并运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等做为本文的理论基础。研究发现:通过从时间尺度对中原经济区的经济状况的研究得出,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在逐渐扩大,但相对差异在经过短暂的升高后,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故中原经济区的相对差异有减小的趋势,经济发展差异趋于缩小,但差距仍然很大。通过空间尺度的研究发现,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以省会郑州为核心,洛阳、焦作、济源、许昌、晋城等成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中心地带,并且中原经济区的空间相关性强,各地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相关性。通过对中原经济区空间分位图和Moran,s散点图的分析将中原经济区分成三组,分别是经济发达地区、一般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通过对分组的研究,找出影响其经济发展的因素。运用SPSS逐步回归进行筛选和验证,得出影响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模型分析结果: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年末总人口、第三产业增速、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公路里程数/区域面积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对于一般发达地区,社会劳动者占总人口比重、城市化率、第二产业增速、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地方财政支出/GDP这些因素对其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均耕地面积、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地方财政支出/GDP系数为正,且显著。最后得出促进中原经济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具体如下:经济发达地区应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协调进出口贸易、重视城市自身建设,吸引投资、优化交通、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发展。一般发达地区应加强劳动力培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提高城市化率、加快发展第二产业、提高教育水平、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应稳固农业基础、提高第二产业比重、加强教育、加强政府的作用、注重自身建设,有效吸收外资,推动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