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和中文语料库,结合欧美学生在学习汉语动词时对汉语动词的使用率和偏误率情况,从他们使用率和偏误率都很高的18个动词中,按照汉语动词的分类,心理动词、行为动词和言说动词并结合配价理论,选择了“想”、“打”、“告诉”三个动词,决定对其进行个案研究。本文在大量语料库的基础上,运用范畴理论、家族相似性理论、意项图式理论、配价语法理论和格语法理论等相关理论,从不同角度对这三个动词的词义演变和各个词义能够进入的句模进行细致的描写。希望通过本论文,能给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者提供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视角,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本文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通过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动词“想”、“打”、“告诉”这三个动词时出现的偏误情况,并针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出现的偏误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引出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研究对象以及想要达到的预期目的。 第二章主要是对动词“想”的多维分析,动词“想”有四个义项,“渴望得到而开动脑筋”是基本义,其他三个义项都是从基本义引申出来的,动词“想”的四个义项是辐射式模式。之后结合动词“想”的义项考察每个义项能够进入的句模情况。 第三章主要是对动词“打”的多维分析,动词“打”有25个义项,基本义是“用手或器皿撞击”。动词“打”的义项之间的模式是综合式,即以辐射式和连锁式搭配同时出现,之后结合动词“打”的义项考察每个义项能够进入的句模情况。 第四章主要是对动词“告诉”的多维分析,动词“告诉”只有一个义项,之后结合这个义项来考察动词“告诉”能够进入的句模情况。 第五章是结语,主要是对本论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并提出三条建议,希望能对欧美学生学习汉语动词和从事汉语动词教学的人提供新的学习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