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迄东汉,下至南北朝,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征伐与交融,动荡不安的生存空间和胡、汉民族的地理迁移,极大地影响了文人的文学视野和创作心态,导致历代赋家对地理空间的文化建构出现偏差和松动。广泛分布于中华大地的江河和作为陆地尽头的海洋,在历时性的文化建构中成为了承载地理文化观念的重要意象。汉魏六朝,以水域为题材的赋篇层出不穷。其中,以长江、黄河、淮河、海洋四者为题材的赋篇(本文称为“江海赋”)尤为引入注目。赋家在江海赋中熔铸的政治文化意义,伴随对江海景观的描绘铺排共同展现。
笔者通过对汉魏六朝时期江海赋文本的梳理和溯源,发现诸赋家在江海赋中展现出了“自然地理空间”“历史文化空间”两个并行空间。二者互相影响、互为支撑,使江海赋在“写物图貌,蔚似雕画”之余,具有广阔的历史纵深感和政治秩序感。不同时代、不同政治立场的赋家通过稳定的意象(江、河、淮、海)所展现出的,是一个大小范围不断变化的、杂糅胡汉华夷的文化地理空间。且这一文化地理空间并不完全客观反应地理认知,而是基于地理认知,对江海空间进行的历史追忆和文学想象。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阐述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界定研究范围,并从“王朝地理”与文学想象的视角对全文进行立论;第一章,梳理先秦、秦汉时期对江河与海洋的文化书写,回溯汉魏六朝赋家在江海赋中进行的地理空间书写的文化渊源;第二章,立足海洋赋中对蓬莱仙境的想象和对华夷秩序的书写,探讨海洋作为“求仙问道”“自疏于君”的双重彼岸意义,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失序”下的“文本归序”;第三章,比较黄河赋中的地理文化正统书写与长江赋中的正统复制、文化再造,透视魏晋士人通过文学创作对王朝政权的正统自证,以及对“地理”与“文化”二者重合性问题的不同回应;第四章,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水赋从述征赋到咏物赋的题材变化,并分析地理地形与文化惯性对淮水赋生成的制约。
笔者通过对汉魏六朝时期江海赋文本的梳理和溯源,发现诸赋家在江海赋中展现出了“自然地理空间”“历史文化空间”两个并行空间。二者互相影响、互为支撑,使江海赋在“写物图貌,蔚似雕画”之余,具有广阔的历史纵深感和政治秩序感。不同时代、不同政治立场的赋家通过稳定的意象(江、河、淮、海)所展现出的,是一个大小范围不断变化的、杂糅胡汉华夷的文化地理空间。且这一文化地理空间并不完全客观反应地理认知,而是基于地理认知,对江海空间进行的历史追忆和文学想象。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阐述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界定研究范围,并从“王朝地理”与文学想象的视角对全文进行立论;第一章,梳理先秦、秦汉时期对江河与海洋的文化书写,回溯汉魏六朝赋家在江海赋中进行的地理空间书写的文化渊源;第二章,立足海洋赋中对蓬莱仙境的想象和对华夷秩序的书写,探讨海洋作为“求仙问道”“自疏于君”的双重彼岸意义,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失序”下的“文本归序”;第三章,比较黄河赋中的地理文化正统书写与长江赋中的正统复制、文化再造,透视魏晋士人通过文学创作对王朝政权的正统自证,以及对“地理”与“文化”二者重合性问题的不同回应;第四章,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水赋从述征赋到咏物赋的题材变化,并分析地理地形与文化惯性对淮水赋生成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