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疼痛非常普遍,使患者遭受痛苦,给患者的家庭、社会造成巨额经济花费。药物治疗对于许多慢性疼痛患者没有效果,而心理行为因素在维持慢性疼痛患者的高水平功能丧失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慢性疼痛的恐惧-回避模型理论指出疼痛恐惧与逃离、回避活动有关,从而导致身体功能丧失。出现生理损伤或疼痛时,高疼痛恐惧者表现出对内在和环境中的疼痛刺激高度警觉,并将疼痛感觉解释为组织损伤发生的标志。即使组织损伤已治愈,高疼痛恐惧者仍然认为疼痛意味着组织损伤还在继续进行。疼痛恐惧在慢性疼痛的发展、维持及其功能丧失中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慢性疼痛的恐惧-回避模型,研究者们假设与疼痛恐惧相关的对内在和外在疼痛信号的加工偏向可能是疼痛恐惧起作用的关键原因。对疼痛恐惧相关的注意偏向和感觉偏向的临床、实验室研究结论不一。例如,近来Barke等(2012)首次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测量高低疼痛相关恐惧慢性疼痛个体在加工疼痛相关图片信息时的脑激活差异,结果没有发现两组之间存在差异。目的:本论文通过六个研究考察了疼痛恐惧相关的注意与感觉偏向。首先,使用眼动追踪技术识别疼痛恐惧相关的注意偏向。然后,测量疼痛恐惧相关的感觉偏向,并采用fMRI技术考察其脑机制。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为恐惧-回避理论提供了更精确的测量指标。方法:研究1和研究2分别测量了中文版疼痛恐惧问卷在中国样本中的因子结构和信效度。研究1中,对533名大学生(402女,131男)完成的中文版疼痛恐惧问卷得分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研究2对另外528名大学生样本(395女,133男)的中文版疼痛恐惧问卷得分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测量并比较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因子结构模型与其他可能的因子结构模型的模型拟合指数。另外,研究2对样本中的71名被试进行了4周后的重测,并对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的最佳拟合模型进行校标关联效度分析。研究3和研究4使用眼动追踪技术测量了疼痛恐惧相关的选择性注意偏向。研究3以感觉疼痛词-中性词、健康灾难词-中性词、中性词-中性词为实验材料,通过点探测范式,测量了由健康大学生(27女,14男)组成的高疼痛恐惧组(21名)与低疼痛恐惧组(20名),对疼痛相关词语的注意加工偏向的差异。记录刺激呈现过程中的眼动信息和被试对刺激消失后探测点的反应时。研究4将研究对象扩展到慢性疼痛患者中,以验证在健康群体中观测到的疼痛恐惧相关的注意偏向,是否也存在于慢性疼痛患者中。慢性疼痛组(20女,4男)和健康组在人口统计学变量(年龄、性别)和情绪忧郁水平(抑郁、焦虑和压力)上相匹配。具体而言,研究4采用研究3的实验范式和流程,测量了慢性疼痛组-高疼痛恐惧组(11名)、慢性疼痛-低疼痛恐惧组(13名)、无痛-高疼痛恐惧组(11名)、无痛-低疼痛恐惧组(13名)对疼痛相关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5-a、研究5-b和研究6使用了改编自Jackson等(2005)和Weich等(2010)对疼痛的威胁性操作,测量了疼痛恐惧与刺激的威胁性在感觉反应中的作用。研究5-a中,根据疼痛恐惧得分,46名大学生(35女,11男)分别被召集到高疼痛恐惧组(23名)和低疼痛恐惧组(23名),完成在左手背两个位置上施加近疼痛阈限电刺激的感觉测试。为了操作电刺激的威胁水平,被试被告知左手背或脚背上有两块皮肤位置,(1)一块区域已经过充分测定,这个区域足以忍受电刺激,(2)另一块区域则存在着由于电刺激造成组织或神经伤害的可能。然后被试完成威胁性疼痛任务,测量被试的疼痛判断、疼痛评定和焦虑水平。之后,被试继续完成研究5-b,与研究5-a的实验流程一致,除了使用的电刺激的疼痛强度为低和高两个水平。研究5-b测量了被试的疼痛评定和焦虑水平。研究6中,被试(14女,8男)完成了一项与研究5-a相同实验范式和实验程序的fMRI研究,除了每个trial中线索和“+”呈现的时间更长。在威胁性疼痛任务过程中,记录fMRI数据和被试的疼痛判断、疼痛评定和焦虑水平。结果:研究1和研究2表明25个条目的中文版疼痛恐惧问卷包括三个因子:医疗疼痛、轻微疼痛与严重疼痛,与原问卷结构一致,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重测信度和效标关联效度。以健康群体为研究对象的研究3发现,与低疼痛恐惧组相比,高疼痛恐惧组的首视点朝向更多地感觉疼痛词和健康灾难词,并且对感觉疼痛词和健康灾难词的首视点潜伏期更短。首视点朝向被定义为在词语对呈现后,朝向两个词语之一的首个注视点。首视点潜伏期被定义为个体在词语对呈现后将首个注视点落到词语上所需要的时间。但在首视点持续时间、总注视时间以及对探测点的反应时等注意维持指标上没有发现高低疼痛恐惧组间的差异。研究4的结果部分验证了研究3,高疼痛恐惧组比低疼痛恐惧组更多地将首视点朝向健康灾难词。研究4还发现,与健康被试相比较,慢性疼痛患者对健康灾难词的首视点持续时间更短。但在首视点潜伏期、总注视时间以及对探测点的反应时等指标上没有发现与疼痛恐惧和慢性疼痛相关的差异。研究4表明疼痛恐惧与慢性疼痛在个体对健康灾难词早期注意加工偏向上表现为警惕-回避模式。研究5-a的结果表明,与低疼痛恐惧组相比,高疼痛恐惧组把更多高威胁皮肤位置的近疼痛阈限刺激判断为疼痛。高疼痛恐惧组还比低疼痛恐惧组报告了更高的疼痛强度和焦虑水平。研究5-b发现,与低疼痛恐惧组相比,高疼痛恐惧组对施加在高威胁皮肤位置的刺激的疼痛强度均报告为更高,无论电刺激强度较高还是较低。在威胁条件下,高疼痛恐惧组比低疼痛恐惧组报告的焦虑水平也更高。研究5-a和研究5-b的结果表明,在威胁条件下,无论疼痛刺激的强度较低还是较高,高疼痛恐惧者报告的疼痛强度和焦虑水平均更高。研究6的行为结果重复验证了研究5-a的结果,即高疼痛恐惧者将更多高威胁的近疼痛阈限刺激判断为疼痛。研究6对疼痛预期阶段的fMRI数据,进行2疼痛恐惧组(高、低)×2威胁水平(高、低)×2疼痛决策(疼、非疼)的分析,发现存在疼痛恐惧的主效应和疼痛决策的主效应。疼痛恐惧的主效应表明,在疼痛预期阶段,与低疼痛恐惧组相比,高疼痛恐惧组在唤醒、情绪反应相关脑区的激活水平显著更高,如扣带回、脑岛、丘脑、海马旁回、眶额叶皮层中部等。疼痛决策的主效应表明,在疼痛预期阶段,判断为疼减不疼的激活脑区与疼痛评定有关,如脑岛、丘脑、额上回、颞叶中/上回,楔前叶和辅助运动区。但是没有发现疼痛预期阶段威胁水平的主效应或其与疼痛恐惧、疼痛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施加疼痛刺激后的fMRI数据,进行2疼痛恐惧组(高、低)×2威胁水平(高、低)×2疼痛决策(疼、非疼)的分析,发现存在疼痛恐惧的主效应。在刺激施加后的阶段,高疼痛恐惧组在情绪相关脑区的激活比低疼痛恐惧者的激活水平仍然更高,如眶额叶皮层中部和前额叶中部等,但是低疼痛恐惧组在疼痛评估相关脑区的激活水平高于高疼痛恐惧组,如脑岛、腹背侧前额叶和额上回等。但是在刺激施加后阶段没有发现威胁水平、疼痛的主效应或其余疼痛恐惧的交互作用。总的结论:本论文中的研究表明确实存在疼痛恐惧相关的对疼痛相关刺激的加工偏向。首先,高疼痛恐惧的健康个体加工疼痛相关词语时存在早期注意朝向偏向,表现为注意警觉模式。在个体对疼痛相关词语的注意加工过程中,疼痛恐惧与慢性疼痛的作用分别表现为早期注意朝向偏向和注意维持阶段的回避偏向,表现为注意的警惕-回避模式。其次,高疼痛恐惧的健康个体加工威胁性疼痛刺激时存在感觉偏向。无论疼痛刺激的强度较低还是较高,高疼痛恐惧个体都倾向于将疼痛刺激的强度判断为更强。疼痛恐惧相关的感觉偏向的脑活动基础在于疼痛刺激施加前,与情绪相关的脑区(如扣带回、脑岛、丘脑、海马旁回、眶额叶皮层中部等)的激活。本研究支持疼痛恐惧相关的注意与感觉加工偏向的存在,为慢性疼痛的恐惧-回避理论和压力的交互作用理论提供了实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