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针刺对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脑-肠交互作用模型CGRP、HT、NPY的干预效果,探索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研究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研究,将117例IB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予针刺治疗,对照组61例,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和腹痛或不适程度视觉评分(VAS),评价临床疗效;将实验大鼠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和对照组,通过慢急性联合应激建立和再评价脑-肠交互作用IBS动物模型,待建模成功后,部分模型大鼠作为治疗组,接受电针治疗14天后,与常规喂养的模型组和对照组比较一般行为学指标,并检测三组大鼠下丘脑、脊髓腰膨大和远端结肠中CGRP、HT、NPY的含量,评估针刺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①两组基线比较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随访评分较治疗结束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但治疗组仍低于对照组;针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优于药物对照组84.0%(p<0.01),两组临床痊愈率均偏低。②复制并评价慢急性联合应激大鼠模型,证实该模型兼具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和心理行为的改变,其结肠未见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异常发生,提示建模成功。③经连续2周电针干预后,治疗组1小时排便颗粒数、糖水摄取量和CRD阈值明显不同于模型组(P<0.01),接近对照组(P>0.05);模型组结肠、下丘脑和脊髓标本的5-HT、CGRP和NPY的含量均有异常改变(P<0.05),而治疗组含量均接近对照组(P>0.05)。结论:①针刺治疗IBS,临床起效较快,并随疗程越长,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越明显,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腹痛或不适症状,治疗结束1月后,患者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复发,但其长期疗效仍明显优于药物治疗。②电针治疗能够调节脑-肠交互作用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的肠动力异常、心理行为异常和内脏高敏感等引起的症状,脑-肠轴5-HT、CGRP和NPY的含量异常与IBS症状密切相关,而针刺治疗能够调节模型大鼠5-HT、CGRP和NPY异常表达,使之恢复正常状态,达到治疗IBS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