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设计的STEM教学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haiwz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型人才是世界各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2016年我国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随着世界各国STEM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开展STEM教育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特别是创造力。我国也在积极探索有效的STEM创新教学模式以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通过对STEM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的不断深入,诸多学者开始就基于设计的学习与STEM教育契合度进行分析,将基于设计的学习模式应用到STEM课程的中,为STEM教育的开展提供新模式、新思路。基于设计的学习模式所体现的“设计性”、“迭代性”的特点本身就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沃土。因此本研究试着探索面向创造力培养的,以基于设计的学习为核心的STEM教学框架。基于此,本研究首先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总结出基于设计的学习模式与STEM课程的契合性以及基于设计的STEM教学培养创造力的可行性,为创建面向创造力培养的基于设计的STEM教学框架提供理论支撑。从内容层——教学层——学习层——认知层四层教学框架为STEM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指导。其次,在创建的教学框架的指导下,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气象》单元内容入手,设计以《小红鹰气象站》为主题的社团课程,并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开展了为期16周的教学实践。最后,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访谈法等方式对收集到的质性和量性数据进行分析。从创造力、情境兴趣和STEM学习效能感三个方面评估基于设计的STEM教学框架的教学效果。本研究通过开展准实验研究,运用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开放性问题、评价量规等工具对研究数据进行多维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基于设计的STEM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即基于设计的STEM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并且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作品所反映出来的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呈现上升趋势。(2)在基于设计的STEM教学框架指导下,实施的不同数量的情境活动,学生的情境兴趣也有所不同。多情景下的学习活动相比于单情景下的学习活动更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索性、愉悦感和注意力。(3)基于设计的STEM教学对学生STEM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明显。
其他文献
中学生正处长在知识、增阅历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认识世界,感悟人生,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知识不够全面,社会经验不够丰富,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往往处于混沌状态。为了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德育教育十分重要。  一、明确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  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目前中学道德教育(简称中学德育)富有十分深刻的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政治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德,逐步
摘要:大阅读背景下的城市和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差距仍然较大,主要表现为:视角狭窄,语言无趣;内容贫乏,缺乏真情实感;表达模式雷同,习作相似度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强化阅读,促进语言积累;开阔视野,丰富习作素材;多措并举,改进习作方法;多向合作,创新评改形式等途径,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关键词:大阅读背景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提升策略  泰州市教育局从2015年起,组织全市4万教师、50万学生、10
研究生道德教育亟待加强,高校图书馆有助于研究生道德教育:言传身教,发挥"人师"的德育功能;发掘利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加强对研究生的正面引导;充分发挥图书馆管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由于金融业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创新的快速发展,众多平台借着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东风”,背地里运用“庞氏
目的:研究急诊优化护理在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64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
目的研究过氧化氢灭菌生物指示剂的抗力检验方法。方法采用存活曲线法、部分阴性分析法和Stumbo-Murphy-Cochran procedure(SMCP)法,分别对两家企业生产的生物指示剂的D值进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在课堂上通过交流互动等方式巩固、运用知识,并实现知识的内化。近年来,国内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教学活动都引入了这个模式,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也面向不同汉语水平的教学对象、结合不同课型运用了这一模式。笔者在坦桑尼亚多多马大学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期间,以该校初级汉语水平学生为教学对象,以该校指定教材《HSK标准教程3》第14课《你把水果拿过来
不管从广义还是狭义的视角,智慧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在核心思想、运作模式、工具与价值等方面都存在一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