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大学生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的流行及其持续现状,探讨大学生学校适应不良与持续性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及抑郁的中介效应,为预防大学生持续性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次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武汉市2所综合性大学1988名大一新生作为调查对象。本次研究共分为2个阶段,基线调查阶段收集其人口学特征、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大学生学校适应状况等信息,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876份,有效率为94.37%;对1876名基线大学生跟踪随访1年,调查其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学校适应及抑郁状况,随访阶段获得有效问卷1670份,有效率为95.34%。主要运用t检验、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大学生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的流行及变化趋势、持续性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中介效应分析探讨大学生学校适应不良、抑郁及持续性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三者间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基线调查共纳入1876名大学生,其中男生947人,女性929人;其中有340名大学生报告有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其发生率为18.20%。随访阶段共调查1670名大学生,其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率为10.50%,低于基线调查水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8,P<0.05);随访阶段男生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率为12.44%,高于女生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5,P<0.05)。其次,大学生实施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多采用“击打自己”和“咬自己”的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心理紧张痛苦情感”、“惩罚或警示自己”和“转移注意力”。2、为探究持续性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选取完成两次调查且基线阶段报告有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的大学生共计304人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持续性和非持续性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两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持续性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检出率为27.63%。单因素分析发现,学校适应不良与持续性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密切相关:学校适应良好大学生持续性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的检出率为22.75%,低于学校适应不良组大学生(35.6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5,P<0.05);基线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频率越高和采用方式种类越多,其持续性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检出率越高(χ2频率=10.48,P<0.05;χ2方式种类=9.96,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在控制性别、年龄和基线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等混杂因素后,学校适应不良与持续性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仍存在关联性(OR=1.92,95%CI=1.083.43)。3、抑郁作为中介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抑郁在学校适应不良与持续性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关系中起完全中介效应;抑郁在基线非自杀性自我伤害发生频率与持续性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结论:大学生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检出率较高,且基线检出率高于随访调查。抑郁在大学生适应不良与持续性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间起完全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