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西翥街道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

来源 :云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197671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旅游环境是乡村旅游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通过乡村旅游振兴乡村的前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外围城乡交错的空间内居民的增多、游客的涌入,旅游环境需求主体对乡村旅游环境构成的压力与污染等问题与日俱增。然而,城市郊区的乡村面临着产业发展受限、乡村旅游环境过载、旅游环境管理方法与目标缺位等一系列问题促使旅游环境不可持续。作为省会城市的昆明,其近郊乡村旅游的发展也面临着以上问题。例如,乡村旅游环境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主要依靠专家经验进行标注,难以判断不同乡村旅游环境状况的优劣;乡村旅游环境问题诸多但面临着资本、人力等要素的缺失,治理应一套模式整改还是逐一攻破、多管齐下、组合解决;管理上条块分割不利于目的地管理组织的协调合作。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考量方式之一,已成为景区、滨海、城市等旅游目的地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评价体系之一,将其运用至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评估迫在眉睫。西翥街道乡村旅游环境处于什么发展水平?哪些方面需要改善优化?应该如何优化?因此,本文以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城市一体化乡村旅游发展框架等为理论依据,选取城市郊区西翥街道的乡村为案例地,对其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深入剖析,以解决其乡村旅游管理粗放、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全文遵循“旅游环境现状分析——问题剖析——提升策略”的研究思路,重点研究了“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估体系如何构建”、“西翥街道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现状如何”、“西翥街道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如何提升”三个现实问题。针对问题1,本文在界定旅游环境承载力等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比对乡村生活质量评价、乡村旅游地竞争力评价、景区等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旅游环境需求主体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从旅游环境系统的生态、经济、社会三个维度构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并借助主客观结合的赋权方式计算得出指标权重。针对问题2,在评估体系建立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对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子系统发展的协调程度、主要障碍因子进行分析,找到其应注重哪些方面的失衡、重点改善哪些方面,以指导目的地旅游环境管理实践。针对问题3,本文依据城市一体化乡村旅游发展框架及评估结果所找出的问题上,提出优化策略,以期西翥街道乡村旅游地可以持续的发展下去。本文形成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乡村旅游环境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其评估不仅包含资源使用情况,还需要纳入利益相关者以形成综合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估,通过对利益相关者分析,结合已有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估体系梳理,最终构建出包含生态、经济、社会三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的评估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结合的方式计算得出评估体系各项指标因子的权重。2)对西翥街道11个社区的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估的得分由高到低分为三个梯队,分别是东村、厂口社区;大村、新民、三多、桃园、陡坡、迤六、瓦恭;龙庆、陡普鲁。经分析发现处于第一梯队的社区,其各子系统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均处于街道内平均水平以上,3个子系统之间处于勉强协调及以上水平,子系统的障碍度上均处于街道内平均水平以下;处于第二梯队的社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子系统中存在1-2个子系统处于街道内平均水平以下,3个子系统之间处于濒临失调或轻度失调状态,1-2个子系统障碍度上高于街道内平均水平;处于第三梯队的社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子系统均处于街道内劣势地位且中度失调,旅游发展的障碍重重。3)由于乡村旅游地主要客源市场是城市居民,以上评估有助于划分出街道内部乡村旅游地发展重点区域和保护区域,有助于促进区域内部形成良性的竞争、合作关系。通过定量化的研究方法,找出西翥街道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短板后,对财政支持有限、资源紧张的乡村分类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依托地区内生的旅游资源形成区域合作,对区域内共性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统一管理推进,在资源分配上划分出优势资源整合的重点发展区域、延伸产业链条的优化发展区域、对处于探索阶段的乡村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形成保护发展区域,以期实现多主体利益共享、宜居乡村共同建设、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切实加强高原湖泊治理,树立“流域治理”思想,打好“湖泊革命”攻坚战,是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大举措之一。滇池是中国西部著名的高原湖泊,随着20世纪60~70年代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和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土地不合理开发利用问题,给流域生态环境带来了日益巨大的压力
学位
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目标就是增加农民收入。耕地是农民增收的主要资源基础,然而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大计。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利用和种植方式的多样化,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非粮化”
学位
健康是人类经久不衰的话题,旅游与健康在本源上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健康与旅游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已成为旅游学及其交叉学科的研究热点。山地旅游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主要依托载体为山地景区,其自然与人文景观成为旅游者身心健康形成了优质本底景观,契合新时代旅游者对健康的新要求,如何评价这些景观对旅游者身心健康的作用?又是通过哪些因素发挥作用以及发生过程是如何?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依托“山地旅
学位
随着经济发展,农户生计方式逐渐多样化,非农生计方式的增加,对耕地利用效率即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一方面,非农收入增加可能提高农户耕地利用过程中的资金投入,使耕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农户非农生计增加,农村大量优质耕地出现抛荒现象,对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较为滞后,同时当地也有相当数量的农业人口在向城市转移,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耕地利用效率与其他地
学位
土地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桥梁和纽带,土地利用方式及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其与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是衡量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的重要方法,在管控区域生态风险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滇中城市群是云南省的经济、人口密集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对土地的改造利用愈发强烈,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三生空间格局受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由此引发的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值得关
学位
印度和俄罗斯将对方视为“天然的伙伴”,苏杰生曾形容两国关系“历久弥坚”。印俄两国曾在冷战时期将双方关系发展至“准盟友”高度,冷战结束后两国关系经过短暂的冷却,后又迅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在2010年升级至“特殊与特权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平稳融洽的友好双边关系被视为大国双边关系的“典范”。然而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变革。尤其近几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地缘政治震荡
学位
健康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它与医疗行业的结合、健康文化的融合,为旅游业的转型和升级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健康与旅游自身的综合特性,在对健康旅游氛围进行评估时,涉及到的指标范围比较大,有些指标不能提供直接的数据,这就使得健康旅游氛围的评估成为一个在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学术上有待讨论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健康旅游、氛围及旅游氛围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其概念、特征、类型进行了论述;
学位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日益严重,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引起的CO2排放量的迅速增加,其中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CO2排放量仅次于能源消耗带来的CO2排放量。在此背景下,研究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时空差异,明确其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为实现区域“双碳”目标和创建低碳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省会城市,是我国西南边疆重要的经济发展区,也是国家“一带一路”经济走廊重要区域,自2022年《昆明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
学位
乡村旅游在我国经历了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运作体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我国的农业农村在新发展环境下迅速做出适应性调整,提高了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视程度,在农村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旅游既满足农村产业兴旺的要求,发挥了连农带农促农扶农作用,也优化了我国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占据着旅游行业的重要地位。而湖泊型乡村旅游作为环境友好型的乡村旅游
学位
新时代下人们拥有了基本物质保障后,对精神世界越来越关注,对满足精神需求途径的要求也变得更高,所以作为人们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的重要途径,旅游受到人们越来越多青睐。同时由于互联网特别是短视频的快速发展,很多重庆景区在互联网中因为独特的视觉冲击和有效的营销策略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关注和流量,成为新型旅游目的地即“网红打卡地”。在网络和消费需求的助推下,打卡“网红打卡地”成为一种新消费形式。因此,以游客的角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