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印度和俄罗斯将对方视为“天然的伙伴”,苏杰生曾形容两国关系“历久弥坚”。印俄两国曾在冷战时期将双方关系发展至“准盟友”高度,冷战结束后两国关系经过短暂的冷却,后又迅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在2010年升级至“特殊与特权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平稳融洽的友好双边关系被视为大国双边关系的“典范”。然而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变革。尤其近几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地缘政治震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和俄罗斯将对方视为“天然的伙伴”,苏杰生曾形容两国关系“历久弥坚”。印俄两国曾在冷战时期将双方关系发展至“准盟友”高度,冷战结束后两国关系经过短暂的冷却,后又迅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在2010年升级至“特殊与特权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平稳融洽的友好双边关系被视为大国双边关系的“典范”。然而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变革。尤其近几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地缘政治震荡、世界经济步履维艰、大国博弈明显加剧以及全球治理进退失据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百年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格局的变迁为印度和俄罗斯创造了不一样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国际战略环境,牵引着两国调整对外战略,由此对两国关系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2014年后印俄两国实力对比发生明显变化,印度在武器生产本土化、进口多元化的政策指导下逐步降低对俄的军事依赖,两国面临合作存量萎缩,增量有限的困境;另一方面在中美大国博弈加剧的背景下,美国与中俄关系恶化,印美战略合作迅速增强,中俄战略协调持续深化,中印矛盾短期内不易化解,中美印俄四国互动“变阵”明显,身处其中的印俄关系日益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针对印俄两国相互需求生变、分歧增加明显致使两国关系遭遇挑战的问题,本文将运用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对其进行分析。通过体系层次自变量——单元层次中介变量——国家行为因变量的分析路径,对莫迪执政时期印俄关系新变化背后的动因进行探讨。本文认为当前国际体系结构使印度和俄罗斯分别处于高清晰度包容性的战略环境以及高清晰度约束性的战略环境中,在战略文化和领导人认知两个国家层次变量传导下,印俄两国分别对自己的对外战略进行了调整。调整对外战略后的印度和俄罗斯在各自大国战略目标中的重要性下降,加上美印走近、中俄深化合作的外部牵引导致印俄关系趋于弱化。未来,印度和俄罗斯共同合作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使得两国关系短期内友好合作的基调不会改变,但随着两国合作动能减弱、分歧扩大明显,双边关系将面临艰难挑战。印俄关系弱化的趋势势必会对印俄共处的多边机制即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以及中印俄三边机制产生不利的影响。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地关系十分紧张,如果不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以及采取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那么人地矛盾将进一步突出,危及可持续发展大计。因此,深入开展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研究,有利于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相较于城镇化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中国西部边疆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较慢。以云南省为例,2021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1.05%,与发达地区相比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强度总体上持续加强,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居民生活幸福感稳定上升,但城市发展仍存在宜居性不高、系统性不足、整体性缺乏、包容度不够等问题,高排放、高消耗、低效率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尚未根本扭转。云南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典型的山区省份,具有山地多平地少的地形特点,山地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4%,可用于城镇开发建设的土地极为有限。因此,如何在保证城市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同时,合
粮食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最重要的民生大计。近年来,复杂的国际环境加剧了全球粮食供给系统的不确定性,国内粮食供需也只是紧平衡状态,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充分强调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粮食命脉必须握在自己手里。各种惠农政策纷纷出台,全国粮食生产总量已连续8年站稳6.5亿吨台阶。总体上看,尽管惠农政策在竭力提升农户耕地种粮意愿,但仍存在一些农户种粮的限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惠农政策对粮农的激励效应。中国
城市土地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载体,更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城市土地需求日益增加,促使城市用地快速扩张。土地资源的面积和承载力是有限的,城市用地既不能无节制向外扩张,也不能只注重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云南省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山区省份,地势地貌条件复杂,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坝区面积仅约占6%,可供开发建设的城市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亟需探索城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生态系统提供调节、供给、支持和文化服务,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有利于人们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了解云南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以及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情况,推动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云南省由“绿水青山”实现“金山银山”,本文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得到土地利用/覆被基础信息数据,分析云南省土地利用现状
切实加强高原湖泊治理,树立“流域治理”思想,打好“湖泊革命”攻坚战,是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大举措之一。滇池是中国西部著名的高原湖泊,随着20世纪60~70年代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和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土地不合理开发利用问题,给流域生态环境带来了日益巨大的压力
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目标就是增加农民收入。耕地是农民增收的主要资源基础,然而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大计。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利用和种植方式的多样化,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非粮化”
健康是人类经久不衰的话题,旅游与健康在本源上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健康与旅游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已成为旅游学及其交叉学科的研究热点。山地旅游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主要依托载体为山地景区,其自然与人文景观成为旅游者身心健康形成了优质本底景观,契合新时代旅游者对健康的新要求,如何评价这些景观对旅游者身心健康的作用?又是通过哪些因素发挥作用以及发生过程是如何?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依托“山地旅
随着经济发展,农户生计方式逐渐多样化,非农生计方式的增加,对耕地利用效率即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一方面,非农收入增加可能提高农户耕地利用过程中的资金投入,使耕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农户非农生计增加,农村大量优质耕地出现抛荒现象,对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较为滞后,同时当地也有相当数量的农业人口在向城市转移,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耕地利用效率与其他地
土地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桥梁和纽带,土地利用方式及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其与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是衡量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的重要方法,在管控区域生态风险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滇中城市群是云南省的经济、人口密集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对土地的改造利用愈发强烈,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三生空间格局受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由此引发的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值得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