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土地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桥梁和纽带,土地利用方式及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其与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是衡量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的重要方法,在管控区域生态风险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滇中城市群是云南省的经济、人口密集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对土地的改造利用愈发强烈,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三生空间格局受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由此引发的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值得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桥梁和纽带,土地利用方式及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其与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是衡量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的重要方法,在管控区域生态风险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滇中城市群是云南省的经济、人口密集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对土地的改造利用愈发强烈,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三生空间格局受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由此引发的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值得关注。对此,本文以滇中城市群作为研究区域,首先,从“三生空间”视角出发,综合考虑城市群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分析“三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其次,基于2000、2005、2010、2015、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热点分析法评价滇中城市群景观生态风险;最后,从自然环境和人为影响两个方面选取驱动因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地理探测器定量探究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经综合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生态空间是滇中城市群的主要三生空间类型,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7%左右,生产空间次之(20%左右),生活空间占比较小(不足2%)。从数量上看,研究期内林地生态空间、草地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面积最大,但逐渐缩减,研究期内分别减少303.27km~2、738.51km~2、505.5km~2,其他“三生空间”类型面积整体增加,其中工业生产空间、城镇生活空间增加幅度较大;从转移方向看,草地生态空间、农业生产空间、林地生态空间主要向城镇生活和工业生产空间转移。从土地利用强度看,研究区土地利用强度表现为中东部地区强度高,北部和西南部地区强度低,且随时间变化,土地利用强度显著提升。(2)研究期内滇中城市群整体景观生态风险呈上升趋势,研究区风险等级以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为主,二者面积之和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以上;研究期内农业生产空间、草地生态空间和林地生态空间的景观破碎化程度逐渐加深,景观连通性不断降低。从时间上看,2000、2005、2010、2015、2020年,综合景观生态风险指数依次是0.00826、0.00827、0.00847、0.00850、0.00843,表明2000—2015年风险不断加剧,2015—2020年生态风险有所缓和。从风险区面积看,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面积减少,中风险区、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面积分别增加1505.92km~2、707.53km~2、11.01km~2。从空间分布看,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东高西低,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城市群中部,且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高高”、“低低”集聚特征显著。(3)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自然因素中NDVI和坡度对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的解释力较强,人为因素中土地利用强度和人为影响指数是LER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且人为因素的作用效果明显高于自然因素。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显示,较高的坡度、气温、NDVI和ESV,对降低景观生态风险有着积极影响,有助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因子探测结果显示,研究期末各因子中土地利用强度和人为影响指数的q值最大,分别是0.5607和0.5534,气温和土壤类型的解释力最低。交互探测结果显示,任意两个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LER动态变化的解释力度要明显高于单个因子,双因子交互具有协同增强作用,尤其是2000年的ESV∩坡度,土地利用强度∩NDVI的交互作用效果最强。综上所述,首先,滇中城市群的“三生空间”类型以林地、草地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为主,20年来,“三生空间”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其中,工业生产空间和城镇生活空间的变化量及变化速度均明显高于其他“三生空间”类型,研究期内,土地利用强度显著提高。其次,城市群整体景观生态风险呈现先上升后降低趋势,总体景观生态风险仍处于较低水平,2015至2020年生态风险降低,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最后,景观生态风险驱动因素中,人为因素的q值较大,表明人为因素是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此未来应减少人类行为对生态系统的过分干预,降低区域生态风险,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名字是一个人的起点,品牌也不例外,品牌命名是创立品牌的第一步,也是开展营销的一个重要基础。名称是品牌诞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将商品与顾客相连接的桥梁。在市场营销中,给一个产品命名是企业所做的最重要的决策之一。特劳特先生强调说:“品牌的名称和它自身的定位同等重要,甚至比产品的定位还要重要。”品牌名称对传递品牌价值、打造品牌形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类型的品牌名称会引发消费者不同的感知,也会对消费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地关系十分紧张,如果不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以及采取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那么人地矛盾将进一步突出,危及可持续发展大计。因此,深入开展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研究,有利于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相较于城镇化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中国西部边疆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较慢。以云南省为例,2021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1.05%,与发达地区相比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强度总体上持续加强,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居民生活幸福感稳定上升,但城市发展仍存在宜居性不高、系统性不足、整体性缺乏、包容度不够等问题,高排放、高消耗、低效率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尚未根本扭转。云南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典型的山区省份,具有山地多平地少的地形特点,山地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4%,可用于城镇开发建设的土地极为有限。因此,如何在保证城市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同时,合
粮食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最重要的民生大计。近年来,复杂的国际环境加剧了全球粮食供给系统的不确定性,国内粮食供需也只是紧平衡状态,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充分强调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粮食命脉必须握在自己手里。各种惠农政策纷纷出台,全国粮食生产总量已连续8年站稳6.5亿吨台阶。总体上看,尽管惠农政策在竭力提升农户耕地种粮意愿,但仍存在一些农户种粮的限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惠农政策对粮农的激励效应。中国
城市土地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载体,更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城市土地需求日益增加,促使城市用地快速扩张。土地资源的面积和承载力是有限的,城市用地既不能无节制向外扩张,也不能只注重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云南省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山区省份,地势地貌条件复杂,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坝区面积仅约占6%,可供开发建设的城市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亟需探索城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生态系统提供调节、供给、支持和文化服务,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有利于人们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了解云南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以及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情况,推动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云南省由“绿水青山”实现“金山银山”,本文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得到土地利用/覆被基础信息数据,分析云南省土地利用现状
切实加强高原湖泊治理,树立“流域治理”思想,打好“湖泊革命”攻坚战,是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大举措之一。滇池是中国西部著名的高原湖泊,随着20世纪60~70年代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和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土地不合理开发利用问题,给流域生态环境带来了日益巨大的压力
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目标就是增加农民收入。耕地是农民增收的主要资源基础,然而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大计。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利用和种植方式的多样化,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非粮化”
健康是人类经久不衰的话题,旅游与健康在本源上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健康与旅游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已成为旅游学及其交叉学科的研究热点。山地旅游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主要依托载体为山地景区,其自然与人文景观成为旅游者身心健康形成了优质本底景观,契合新时代旅游者对健康的新要求,如何评价这些景观对旅游者身心健康的作用?又是通过哪些因素发挥作用以及发生过程是如何?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依托“山地旅
随着经济发展,农户生计方式逐渐多样化,非农生计方式的增加,对耕地利用效率即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一方面,非农收入增加可能提高农户耕地利用过程中的资金投入,使耕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农户非农生计增加,农村大量优质耕地出现抛荒现象,对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较为滞后,同时当地也有相当数量的农业人口在向城市转移,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耕地利用效率与其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