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252例妇科手术病人(包括腹腔镜手术组127例和开腹手术组125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情况,评估影响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实验室指标、筛查手段和预防措施。方法选择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9月入住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和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妇科病房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人共252例,根据病种匹配原则及患者自身的意愿,分为腹腔镜组127例,恶性疾病患者14例,其余为良性疾病患者,和开腹组125例,包括恶性疾病患者20例,其余为良性病患者。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患者的年龄、体重系数分别是(48.43±6.43)岁、(25.39±3.68)kg/m2,(49.15±6.73)岁、(26.13±3.94)kg/m2,根据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系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手术病人均于术前7天内、术后2天分别检测血红蛋白(HGB)、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二聚体(D-dimer),所有病人于术前7天内行双侧髂静脉+双侧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病人是否存在术前下肢DVT,并且于术后4~7天内对所有患者再行超声检查,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和配合后,根据患者术后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患者自身及家属的意愿等于术后第1天(或第2天)给予患者应用物理治疗和(或)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静脉血栓形成于双下肢,一般情况下,物理治疗是每天1次,有高危因素者可增加至2次,疗程一般为3~5天(可延长至7天)。低分子肝素钙通常于术后第2天给予,每天1~2次,时间一般长约5~7天。统计所有病人的年龄,体重系数,既往慢性病史和腹部手术史,疾病种类,手术前后的HGB和PT、TT、APTT、PLT、Fib、D-dimer,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尿管拔除时间。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分别形成DVT的几率和252例患者术后DVT的总发生率;分别比较252例患者手术前后HGB、PLT、PT、TT、APTT、Fib、D-dimer的差异;比较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术前术后HGB、PLT、PT、TT、APTT、Fib、D-dimer的差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拔除尿管时间的差异;分析术后给予干预措施的患者血栓形成的情况;分析DVT形成的高危因素、实验室指标、筛查手段及预防措施。结果1252例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为7.1%,腹腔镜组DVT的发生率7.9%,开腹组DVT的发生率6.4%,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218例DVT患者,左下肢血栓有7例,右下肢血栓有8例,剩余3例为双下肢血栓患者。3两组患者恶性疾病患者血栓发生率分别高于良性病患者(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恶性病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无差异。4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越长,DVT形成的几率越大(P<0.05)。相同手术时间内腹腔镜组患者的DVT发生率与开腹组患者无差异。5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体重,体重系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恶性肿瘤,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术后排气晚,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长。6252例患者术后HGB、PLT、PT、APTT、TT、Fib、D-dimer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变(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HGB,Fib和D-dimer与开腹组比较,有差异(P<0.05)。7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失血比开腹组患者多(P<0.05),手术时间,排气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与开腹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818例DVT患者,腹腔镜组10例,其中7例无明显症状,由超声检查诊断,开腹组有8例,其中4例无症状行超声检查而发现血栓。D-二聚体诊断血栓患者的敏感度为94.4%,特异度为8.5%,阴性预测值为95.2%。9252例患者,术后给予干预的患者211例,15例形成血栓(占7.1%),41例患者未予干预措施,3例形成血栓(占7.3%)。这几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均能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腹腔镜手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与开腹手术相近。2年龄,体重,体重系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恶性肿瘤,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多,术后排气晚,术后尿管留置时间长,均为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3恶性病患者较良性病患者术后更易发生DVT,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恶性病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无差异。4手术时间越长,术后DVT发生率越高,相同手术时间内腹腔镜组患者的DVT发生率与开腹组患者无差异。5血浆D-dimer和超声检查,能够对术后DVT进行有效筛查。6妇科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和双下肢间歇性气压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下肢DVT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