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社会型犯罪问题研究——以社会失范理论为视角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anfang1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社会建设取得极大进步。但与此同时,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逐渐增多,现有社会规范的控制能力却在减弱,社会呈现一种失范的状态,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和社会冲突频发,这其中最极端的表现就是报复社会型犯罪的频频发生。报复社会型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它不是简单的个体反社会行为,它的发生与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社会因素是报复社会型犯罪发生的深层次原因。社会失范是报复社会型犯罪发生的根源,以社会失范理论为视角来研究报复社会型犯罪,从社会层面出发研究我国转型期社会失范问题与报复社会型犯罪之间关系,分析报复社会型犯罪的发生机理,为报复社会型犯罪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社会失范理论起源于西方,以涂尔干和默顿为代表。涂尔干社会失范理论认为社会失范是在社会变迁特别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道德规范得不到遵守所致。默顿社会失范理论以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两个变量为基础,建立了个体适应模式类型的理论模型来解释社会失范对越轨行为的影响。西方社会失范理论为我国的社会失范理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重要支撑,我国学者从我国转型期的社会实际出发,对社会失范理论进行本土化研究,认为我国社会变迁是社会失范的根本原因,报复社会型犯罪是社会失范的极端表现。
  对我国报复社会型犯罪的现状、特征以及社会危害性的分析为研究报复社会型犯罪提供了事实基础和对其进行治理的必要性基础。报复社会型犯罪具有突发性和高破坏性,最显著的特征是犯罪主体多为社会弱势群体,他们通常在公共场合采取爆炸、投毒、纵火、刀杀、枪杀和车撞等方式对不特定的无辜群众发动袭击,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报复社会型犯罪行为人往往对社会有着强烈的怨恨和仇视情绪,所以借助社会失范理论来分析他们怨恨和仇视情绪的来源以及为什么怨恨和仇视情绪在社会弱势群体身上尤为突出是很有必要的。
  在社会失范状态下,社会结构失衡、制度规范缺失、社会文化扭曲、社会底层心态危机是我国社会失范的典型问题,是报复社会型犯罪发生的社会因素。社会结构失衡是报复社会型犯罪发生的社会根源,社会结构失衡加剧社会各阶层紧张关系,是怨恨和仇视情绪滋生的起点。制度规范缺失使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紧张关系难以调和,是报复社会型犯罪的制度成因。社会文化扭曲冲击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歪曲了个体的价值观念,对报复社会型犯罪的发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会底层心态危机反映了怨恨和仇视情绪是广泛存在的,报复社会型犯罪的发生绝非偶然。在社会因素的作用下,怨恨和仇视情绪经过个体极端的情感宣泄,最终导致了报复社会型犯罪的发生。
  通过对我国报复社会型犯罪发生机理的分析,我国报复社会型犯罪的治理可以遵循预防为主、惩治为辅的原则,形成社会宏观预防、个体微观预防、司法惩治与治安防控并重的三维治理体系,进而有效减少或遏制报复社会型犯罪的发生。
其他文献
汝南县地处中原,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这个千年古县里流传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研究梁祝文化,促进当地梁祝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有利于打造亮眼的汝南文化名片,提高汝南县的文化竞争力,并带动汝南县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在对汝南梁祝传说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本文以传说动力学这一理论机制入手着重分析政府、学者、群众这三类不同群体在当代对汝南梁祝传说传承与发展的推动。在不脱离文本的前
学位
本文通过对广西龙脊廖家寨壮人的历史文化进行探究,以廖家先祖的迁徙,廖家寨的建立以及发展为背景,试图从中筛选出独属于廖家寨的历史记忆,厘清廖家寨历史记忆的主体、客体以及载体,并尝试据此归纳廖家寨历史记忆的传递模式。  廖家寨历史记忆的传递主要依靠两种实践,第一种是体化实践,第二种是刻写实践。论文将历史记忆的传递分为三部分:  首先,廖家寨历史记忆的主体,即生活在廖家寨的壮族民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
学位
“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传统节日,更是广西重要的文化符号。2014年,“壮族三月三”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被列入广西公共假日,每年“三月三”全区放假两天,这一文化现象意义重大。研究发现,“壮族三月三”是对传统“三月三”的继承与阐扬,丰富了“三月三”传统功能,主要表现在增强民族文化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高文化软实力、文化交流与了解、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等等功能。“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走进我们的生活,它作为一种文化再生产活动,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目众多,其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域文化的浸染下,在政府、民众等不同群体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时反作用于当地的文化、经济发展,民俗文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东阿阿胶制作技艺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促进了当地阿胶文
学位
全球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使得现代社会中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大型购物中心裂变式增长,也使得很多城市中传承了千年的传统文化与历史遗迹,在这一浪潮中有被消解和重构的倾向与表象。笔者注意到,位于济南古城中心的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在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中展现出独特的都市民俗风貌,也依托于众多的民俗主义现象塑成了济南都市民俗文化的新景观。此处的新景观一方面指的是传统意义上民俗文化在新时代因表
从形态学的角度说,神奇故事指任何一个始于加害行为(A)或缺失(a)、经过中间的一些功能项之后终结于婚礼(C*)或其他作为结局的功能项的过程。本文以《耿村民间故事集》中的52则神奇故事作为文本资料,通过实地走访,关注故事产生的语境,将生活与文本有效勾连。同时,借助主题学、类型学分类法,将故事分为四大主题,在此基础上从故事形态、文化内涵、审美意蕴三个维度对耿村神奇故事进行研究。主要分为绪论、正文、结语
法官在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要饰演评判是非功过的裁判员角色,伴随时代的发展,同时又充当起了和谐社会的建设者”①,尤其进入社会转轨期后,诉讼案件数量激增,出现井喷现象,打造一支专业的职业化法官队伍对于保障诉讼社会案件质量至关重要。  2019年,人民法院发布《第五个五年改革纲要》,新一轮的司法改革如火如荼的展开。作为本轮司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官员额制改革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司法界关注的焦
尽管在实证主义法学内部,哈特的法律实践理论被视为是讨论法律规范性问题的最成熟作品。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结论的前提预设:法律规范性问题是一个包含很多分支的理论,主要可以分为法律规范性的“语义理论”、“说明理论”和“证成理论”,而哈特的法律实践理论主要是一种对于法律规范性的“说明理论”。这种说明理论的主要任务是寻找法律规范性的基础或者根源。哈特对于法律规范性的根源问题的最大贡献就是,把这种规范性基
德沃金将其所要发展的法治理论称为权利法治观。德沃金的权利法治观体现在他的诸多著作之中,他的权利理论为其法治观提供了保护个人权利的实质要求,整全性理论为其法治观提供了理想价值,而德沃金后期对于人性尊严的论述将权利保护的根据指向人性尊严这一概念,从而将权利法治观扎根于人性尊严。  按照塔玛纳哈对法治理论所作的区分,德沃金的权利法治观是一种实质法治观。实质法治观可以分为由薄弱到浓厚的三种类型,最薄弱的法
司法规定是我国司法解释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司法裁判的重要依据。根据现有理论研究和实证考察发现,在实然层面,司法规定相对于狭义司法解释和司法批复这两种司法解释形式具有明显的规范创制功能。  文章四个部分,旨在围绕司法规定制度的规范创制功能展开一系列相关研究。第一部分,通过现有理论研究和类型化的实证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提出并验证司法规定具有明显的规范创制功能。第二部分,从制度内部因素和现实外部需求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