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液滴两相放电的时间分辨影像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yunhui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液两相放电因其在污水处理,纳米材料合成,材料加工,灭菌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重要应用,而成为等离子体科学技术领域中一个日益重要的课题。近年来,关于气液两相放电的研究着重于两个方向。一种是水中放电,也包括在水中预置气泡放电。另一种是空气中的液体放电。比如空气中以液体作为电极放电,空气中的雾或气溶胶放电。
  云中的雷电现象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气液两相放电现象,它是云中微小液滴参与的剧烈放电过程。然而迄今为止,微小液滴在放电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对放电物理过程的影响机制以及等离子体对微小液滴的冲击效应尚不清晰。因此,以实验的方式探究微小液滴对放电过程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首先探究直径0.3mm的单个液滴在单次纳秒脉冲电压下放电的时间分辨影像,探究放电的发展过程。通过改变电极-液滴位置关系、液滴尺寸、液滴-电极距离、击穿电压,进一步探究微米液滴-空气交界面在不同的放电条件下,如何影响放电过程。其次,使用内部预置空气的1mm直径液滴,探究气-液-气多相同时存在时的击穿机制,以及在有小尺寸液相边界时,气液两相放电的特征,得到了以下结论:
  (1)当0.3mm-0.6mm直径的实心液滴处于电极之间且电极不接触液滴时,放电的早期阶段的空气等离子体区域仅限于一条宽0.05mm(与电极头部同宽),连接电极和液滴的带状放电通道。如果改变电极位置,带状放电通道的位置也随之改变,但一定是“沿面”放电(液滴表面)。随后空气等离子体区域会扩散到长轴1.5-1.8mm的椭球区域,光持续时间长达几十微秒(纳秒脉冲电压的脉宽是100ns左右)。时间分辨影像中,不同区域光持续时间是不同的。影像显示液滴附近的光持续时间总是比电极附近的光持续时间长。伴随放电,液滴会被挤压,电极-液滴之间的距离对液滴形变的速率影响很大。
  (2)影像显示放电总是沿着液滴表面发展,液滴似乎具有“吸引”电离波的作用,使得更多的空间电荷积聚在液滴表面。当处于阈值电压附近击穿时,有液滴放电的击穿时延要显著地短于无液滴放电的击穿时延。液滴直径(一定范围内)越大,击穿时延会越短(时间差处于10-8s量级),但是光的持续时间也会越短(时间差处于10-5s量级)。当处于过电压击穿时,有液滴时光持续时间要比无液滴时光持续时间长几十微秒。如果是同样的液滴尺寸,充电电压越大,光持续时间越长。
  (3)当电极插入实心液滴时,实心液滴极小概率会出现膨胀现象(小于5%)同时极大概率出现飞溅的现象。液滴飞溅可能是外加电场引起的双电层效应,引起液体和金属电极交界面上相互作用力减少。此外,电极的热效应会减小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这部分液滴(一个像素点大小)在等离子体的冲击下直接飞溅出来。液滴膨胀的概率低于5%,其放电电流波形更像是两个回路放电电流叠加的结果。
  (4)探究内部预置空气的液滴放电,其放电的时间分辨影像表明:必须至少保证一个电极接触液滴内部的空气,液滴内部的空气才有可能被电离。如果电极不直接接触液滴内部的空气,即使水膜厚度小于0.1mm,液滴内的空气也无法被电离。液滴外的放电发射光会持续几十微秒;液滴内部的放电发射光的持续时间低于10μs。造成区别的原因可能很复杂,有可能是空气等离子体在冲击液滴内表面时消耗了大量的动能和热能,液滴吸收了粒子的热能同时液滴受到冲击而膨胀获得动能和势能。这一过程会削弱原本气体放电过程中的碰撞电离过程,从而缩短整个放电过程的持续时间。
  (5)只要液滴内的空气被电离,液滴一定会出现“膨胀”或者“创口”(等离子体冲破液滴表面形成如子弹射穿)的现象。这是液滴内部空气等离子体冲击的结果,液滴膨胀比等离子体直接冲破液滴表面慢的多。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层面、因素和环节之间有怎样的联动或制约关系,所有的这些是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进而形成了现今的阶段性状态,即立足于怎样的历史和现实基点,自觉的引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
学位
转基因技术是本世纪发展最快、突破最大、前景最广阔的高科技技术之一。农业转基因技术是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具体应用,有利于解决人类粮食短缺问题和环境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受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推崇,并在全球得到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伴随农业转基因技术竞争的日益激烈,农业转基因技术垄断随之而来,不仅破坏了相关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抑制了农业转基因技术创新,阻碍农业转基因技术产
本文对李绿园于清代中叶所著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进行了研究。文章从小说的产生、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等不同角度对《歧路灯》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够尽可能全面地对《歧路灯》进行考察。文章通过康乾时代的社会生活、各种思潮演变以及作者的家世生平,分析了《歧路灯》产生的背景是作者李绿园对社会生活广泛感受和观察的结果;运用现代教育学的思想,对《歧路灯》独特的教育主题进行了观照,深入挖掘了小说中蕴含的家庭教
学位
概念隐喻理论,是由莱考夫和约翰逊于1980年在其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的。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语言和行为中。篮球,是人们最喜欢的体育运动之一,世界著名的NBA(即美国职业篮球联赛),拥有大量比赛观众和新闻读者。而以往对体育新闻的语言研究大多集中在词汇、语法、文体和翻译等方面,认知隐喻研究主要局限于单一语言中。因此,对汉英体育新闻标题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意
学位
二十一世纪,经济的全球化,使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日趋频繁。影视剧作为最为流行的一种大众文化艺术形式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对促进文化交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言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所以影视剧字幕的准确传译对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来说尤为重要。影视剧字幕本身受时间、空间、图像等多重因素的制约,这使影视剧字幕翻译不同于其他文学文本的翻译,影视剧字幕翻译有其自身的要求和特点。所以在翻译策略和
黑麦(Secale cerealeL.2n=2x=14,RR)属禾本科(Poaceae)小麦族(Triticeae)黑麦属(Secale L.),是典型的二倍体植物。黑麦是重要粮食作物,也是普通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外源种质。人工合成小黑麦还是优良的饲草和潜在的能源作物。许多黑麦种质为常异花授粉,自交结实率低,在构建传统遗传作图群体时耗时费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黑麦优良基因的发掘与利用。黑麦植株高大
学位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Pin1对胃癌增殖及侵袭转移作用的研究  研究目的:探讨Pin1与胃癌细胞及为正常细胞在增殖及转移之间的关系,为治疗胃癌提供新的可行策略。  基本研究内容:以胃癌细胞AGS以及正常胃细胞GES-1为研究对象,探究Pin1对胃癌细胞、正常胃细胞增殖及转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  研究方法:(1)收集临床胃癌患者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比较癌及癌旁组织Pin1的mR
学位